庞德纳西诗篇的渊源和内涵
[Abstract]:Lijiang mountains and rivers and Naxi religious rituals frequently appear in the last 17 chapters of pound's masterpiece Poems, marking that the ideal kingdom that the poet yearned for has been changed from Athens, Kong Lin, in the first 100 chapters of the Poems. Kangxi-Yongzheng Dynasty transformed into Lijiang, representative of Naxi culture. How can pound, who is a Confucian monarch, accept the Naxi religious etiquette based on Buddhism and Taoism? The sociocultural factors that led to pound's transformation have yet to be explored. By digging through documents, interviewing key people and reading through the text, we find that the Naxi material of pound's Poems is not entirely taken from Locke's bilingual narrative poem, "Kaimeiyuku", and his thesis, "Mempen," quite a lot of language, religion, Folklore materials from Naxi culture nurtured American Lijiang scholar Fang Baoxian and stay in Lijiang for 9 years, Taoist Russian travel writer Gu Peter. By placing Naxi Psalms in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frequent exchanges between pound, Locke, Fang Baoxian and Peter, we can not only understand the surface meaning of Naxi Psalms, but also grasp the deep connotations of these difficult Psalms.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新奥尔良大学;
【分类号】:I712.07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锡全;;燕刀“■”字新解[J];安徽钱币;1996年01期
2 宋文娟;王坤茜;徐人平;;纳西东巴文字字素的形象构形分析与应用[J];包装工程;2010年04期
3 宋文娟;王坤茜;徐人平;;东巴文字省素和加素构形在四季文字图形化中的运用[J];包装工程;2010年08期
4 李永轮;;纳西族东巴文在现代民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包装工程;2011年14期
5 周杨鹣;;从《古事记》试析纳西东巴文的原始性[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07期
6 彭志军;;东巴文字古籍农事技术信息的文化价值[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8期
7 陆华山;;浅析纳西语虚词的用法[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9期
8 刘红妤;;借形字管窥[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9 甘露;东巴文抽象词汇及其表现形式[J];大理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10 陶伟,田银生,吴霞;世界遗产中古城研究方法与内容初探[J];地理研究;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佳;;东巴经中与“茶”有关的常用语用字分析[A];2010年重庆市语言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翁乃群;;被“原生态”文化的人类学思考[A];走进原生态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10卷[C];2010年
3 喻遂生;;纳西东巴文文献学纲要[A];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8辑)[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井祥贵;纳西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曾小鹏;俄亚托地村纳西语言文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赵心愚;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黄思贤;纳西东巴文献用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正勇;自然、神性与美[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6 钟耀萍;纳西族汝卡东巴文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胡文华;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研究及其文字学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悦;基于异体现象描述的东巴文字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冯莉;民间文化遗产传承的原生性与新生性[D];天津大学;2012年
10 牛清波;中国早期刻画符号整理与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淑芬;甲骨文与东巴文的意象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文娟;东巴文字的构形艺术及其平面设计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杨晓媛;快速原型技术在彩雕黑陶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4 李佳;《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祝福语用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李晓亮;洛克《纳西语英语百科辞典》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张艳花;纳西东巴文经书中省略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徐继荣;次恩丁村纳西语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8 全华玲;纳西象形文字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0年
9 周寅;纳西族古代天文历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10 阎伟;原始思维对《老子》和《庄子》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子清;美国现代派诗歌杰作——《诗章》[J];外国文学;1998年01期
2 黄宗英;“一张嘴道出一个民族的话语”:庞德的抒情史诗《诗章》[J];国外文学;2003年03期
3 刘X;;方块里的神韵:论庞德对汉字的解析[J];世界文学评论;2007年02期
4 赵毅衡;为庞德/费诺罗萨一辩[J];诗探索;1994年03期
5 周芳;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的意象派诗歌影响原因之探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6 陈才忆;吹向西方的东方杏花——庞德等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吸收与传播[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王贵明;《比萨诗章》中的儒家思想[J];国外文学;2001年02期
8 杰夫·特威切尔 ,张子清;庞德的《华夏集》和意象派诗[J];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01期
9 王誉公,,魏芳萱;庞德《诗章》评析[J];山东外语教学;1994年Z1期
10 陈炜;庞德与他的《少女琴》[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邓经武;;20世纪初中西方诗歌的一次换位——论郭沫若与庞德[A];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回望[C];2002年
2 杨洁敏;;意象派诗歌中的意象——庞德诗作初探[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3 袁晓军;董粤章;;《地铁站里》意象实现的认知诠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陈小艳;;透视垮掉派诗人——艾伦·金斯伯格[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邱纪军;;意象派的诗学范式转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张丹;;浅析《未选择的路》内涵的开放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7 李茹;;找回失去的自我:对《玩偶之家》和《推销员之死》的比较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静;中国文化情结造就了庞德[N];中华读书报;2006年
2 张剑;庞德与中国:“东方主义”和民族身份的建构[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西马;后现代之诗[N];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
4 周燕华;看《少数派报告》 品迪克魅力[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于威;了不起的安·兰德[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6 杰夫;最高的“战争”:航空制造业“双龙会”[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王友贵;乔伊斯与中国碎片[N];中华读书报;2001年
8 傅浩;二十世纪英语诗歌的采撷[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山东社科院 战旭英;艾伦·布鲁姆:美国精神的没落[N];社会科学报;2007年
10 宁肯;乔伊斯与卡夫卡[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文;庞德与中国文化[D];苏州大学;2004年
2 许平;品境——细读《神州集》[D];复旦大学;2006年
3 洪雪花;意象主义在东西方文学中的回返影响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4 李海明;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倩;庞德的中国情结[D];河北大学;2007年
2 梁素素;论中国文化对庞德诗歌创作的影响[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赵洁;庞德中国情结的生态解读[D];贵州大学;2006年
4 李佑坝;庞德诗歌的美学阐释[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晏清皓;混乱的力量[D];西南大学;2011年
6 陈莺;庞德——中国原动力[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7 张婷婷;庞德儒家经典翻译的食人主义解读[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8 刘心莲;理解抑或误解[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孙丽霞;艾兹拉.庞德与意象主义[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10 刘响慧;庞德《诗章》对儒家思想之阐释[D];苏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633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263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