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女性主义视角下对《儿子与情人》的解读

发布时间:2018-10-11 09:26
【摘要】:女性主义认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女性一直处于男性的附属地位,而男女平等则是女性主义的追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几千年的父权制社会形态中,女性成为父权社会的祭祀品。本文就D.H.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中三位主要女性——莫莱尔夫人、米丽安和克拉拉为对象,从女性主义视角下剖析三位悲剧女性的人生之路,借助这曲女性的悲歌来对劳伦斯作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Abstract]:Feminism holds that, in the cours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women have always been in the subordinate position of men, while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is the pursuit of feminism and the general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ousands of years of patriarchal society, women become the sacrifice of patriarchal society. In this paper, D. H. The three main women in Lawrence's son and Lover, Mrs. Morrel, Miriam and Clara, analyze the life of the three tragic wom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With the help of this sorrowful song of women, we can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Lawrence's works.
【作者单位】: 中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561.074

【参考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苗福光;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劳伦斯[D];山东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杨;;《儿子与情人》并非是对俄狄浦斯情结的验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2 顿超;;撞击生命悖论的电闪雷鸣——劳伦斯带给文坛的震撼和困惑[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龙飞;;从压抑到解脱——评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2期

4 谢争艳;;追溯自我成长的足迹——品读成长小说《儿子与情人》[J];编辑之友;2011年07期

5 陈建;;劳伦斯小说中“马”的意象新解[J];长城;2010年10期

6 汪愫苇;;从救赎走向幻灭——劳伦斯小说中的两性关系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23期

7 张稚敏;;原母神及俄底浦斯情结——对劳伦斯《儿子与情人》的神话原型批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8 罗峰;;劳伦斯“精神贵族”倾向之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09期

9 陈建;;D.H劳伦斯小说中“鸟”的意象解读[J];电影文学;2009年03期

10 樊尚婧;;探寻生命的欢歌——试论劳伦斯小说中的酒神精神[J];电影评介;2011年1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连芳;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2年

2 孙英馨;沈从文与劳伦斯生命价值书写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杰;男人·女人·自然·和谐[D];信阳师范学院;2011年

2 徐普平;人性的回归与工业文明[D];浙江大学;2011年

3 张艳玲;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下的《儿子与情人》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4 徐瑞华;回归自然 回归自我[D];安徽大学;2011年

5 王学亮;对《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生态批评解读[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国元;男性自我平衡的追寻:劳伦斯作品中男性之间关系探析[D];青岛大学;2011年

7 邹楠;自然的箫声:跨越时空的共鸣[D];江南大学;2012年

8 林兰;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与李惠善的《红蝴蝶》的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9 赵洪霞;劳伦斯的文本世界:对灵与肉关系的质问和重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罗爽;论劳伦斯小说创作中的救赎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晓晴;从《儿子与情人》中的婚姻裂变看英国工业文明的悲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孔祥国;毛莱尔太太:《儿子与情人》中真正的毁灭者[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刘旭彩;劳伦斯作品中的性意识[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4 王晓燕;试析《儿子和情人》中主要人物的关系[J];长春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5 邓莉;追求自我解放 寻觅自由人生——劳伦斯笔下的理想女性厄秀拉[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刘更祥;劳伦斯的阿芙罗狄特情结[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蒋家国;摹本:异化的两性关系——《儿子与情人》人物谈[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8 蒋家国;小说是生命之书——试论劳伦斯的小说观[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6期

9 蒋家国;自然与文明的对立——试论劳伦斯的《白孔雀》[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10 赵晴;以矛盾论分析劳伦斯文学作品的工业观[J];大连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弗吉尼亚·伍尔夫 ,瞿世镜;论戴·赫·劳论斯[J];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05期

2 黎娜;;《儿子与情人》中的一处语码转换[J];咸宁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赵春辉;周立田;;《儿子与情人》的女性悲剧[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叶枝梅;;俄底浦斯情结还是时代变迁的叙述——论D.H.劳伦斯《儿子与情人》的创作风格[J];文学与人生;2008年03期

5 龙飞;;从压抑到解脱——评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2期

6 谢争艳;;追溯自我成长的足迹——品读成长小说《儿子与情人》[J];编辑之友;2011年07期

7 赖丽;;母亲与儿子——“儿子与情人”中人性的荒芜(英文)[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冯化宇;;从《儿子与情人》一文中看“恋子情结”[J];社会心理科学;2007年Z1期

9 王玉括;;美国莫里森研究综述[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7年01期

10 刘俊;;玫瑰的悲剧——以女性主义视角再读《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J];文学教育(中);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建刚;;狂欢:一种颠覆的基调——论《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的狂欢化主题[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2 赵光慧;;美国黑人文学主题初探[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3 张申华;;积极构建下的消极颠覆——女性主义视角看刘易斯的《大街》[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江丹;;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艾米莉·迪金森与李清照的写意人生[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秦成军;;约翰·阿什贝利诗歌简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许薇;;“她者”的困境与拯救——《到灯塔去》中边缘女性莉丽·布里斯科的女性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凌燕;;俄罗斯现代女性文学中爱的主题[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于建华;;文明和人性的挽歌——《黑暗的中心》和《吉姆爷》主题谈[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9 余秋萍;;琉球“组踊”名剧“执心钟入”的创作特色及其周边[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陈新宇;;苏联小说非英雄化主题的演变[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媛媛;荒谬·反抗·自由[N];学习时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曹滢;“朗读”一段超乎寻常的爱情[N];经济参考报;2006年

3 周志明(教师);麦克尤恩的救赎[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4 喻宁邋实习记者 杨婷;科幻盛宴唤醒科幻产业[N];经理日报;2007年

5 周志明;异化世界里的呐喊者[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胡;“聪明豆绘本”打造“童书蓝海”[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7 俞晓群;三本书,三个难忘的名字[N];中华读书报;2008年

8 李红兴;诗人 战士 阿米亥[N];财经时报;2006年

9 戴恩;魔鬼文化背后的集体尖叫[N];中华读书报;2006年

10 钱林森;谢阁兰的《中国书简》[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乐湘;马克·吐温青少年题材小说的多主题透视[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亚萍;20世纪中后期美国华文文学的主题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3 潘薇;剧场里的毕加索[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4 王小梅;女性主义重读乔治·奥威尔[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刘丹;二十世纪初期英语自传体小说叙事策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6 王玲;索尔·贝娄主要作品中男主人公的受害特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张静波;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宗教人格与创作:勃朗特姐妹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荣洁;茨维塔耶娃创作的主题和诗学特征[D];黑龙江大学;2002年

9 孙麟;基于当代(后现代)黑人女性主义视角再论黑人母亲身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李伟f ;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甫志;D.H.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里象征与人物塑造及主题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夏君;弗洛伊德主义对《我弥留之际》之影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3 罗晓燕;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4 张玉红;《紫色》:黑人女性的身份寻求[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王巍巍;父权社会下的女性形象[D];西北大学;2008年

6 吴静;“老纽约”中的“新女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叶旭军;深刻广博的主题 新颖独到的手法[D];浙江大学;2002年

8 甘园园;《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文体学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9 马卫华;永恒回响的旋律[D];河海大学;2007年

10 葛强;村上春树文学私见[D];黑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636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2636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7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