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潮》与南太平洋上的史蒂文森
[Abstract]:Retrogression is the last work Stevenson published in his lifetime and a representative of his late South Pacific novel. Based on Stevenson's experience in the South Pacific,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sitive images of the oriental aborigines and the complex duality of the Western roles in the fall of the Pacific, and holds that although the author deeply sympathizes with the indigenous peoples under colonial rule, They also realized the evil of the western colonists, but still could not get rid of the influence of imperialist ideology.
【作者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安阳师范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鲁德亚德·吉卜林研究”后续研究,编号:05CWW006
【分类号】:I561.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明香;从“文化帝国主义”到“跨文化传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2 孙妮;评《三位女性的文本与帝国主义的批判》译本——兼论西方文论的翻译标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韩亚文;跨文化交际中的误征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徐在中;;从《鲁宾逊漂流记》看西方殖民过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罗少清;;吉卜林的殖民主义情结——解读《基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6 杜兴梅;;殖民地女性找寻自我的悲歌——《藻海无边》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7 吴伟;李冬梅;;浅谈《非洲的笑声》的文体实验与叙述创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8 刘晓晗;;福尔摩斯眼中的殖民伦敦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9 王舒涵;;文化帝国主义是否是一个科学的历史定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10 马丽蓉;论西方传媒在中阿合作中的阻障作用[J];阿拉伯世界;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何小菲;;“杂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码中的运用及受众的解读——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2 鲁明军;;谁之批判?何种现代性?——当代艺术批评的价值重思与实践检省(1990-)[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3 葛士恒;;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资本争夺战——对“中国符号”热的再探讨[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4 马丹丹;;流亡者的“想象共同体”——改革开放30年流亡电影的中产阶层意识[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5 李今;;晚清语境中的鲁滨孙汉译——《大陆报》本《鲁滨孙飘流记》的革命化改写[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6 杨岚;;普世价值观建构与多元文化的相互制衡[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苗永敏;拒绝妥协[D];苏州大学;2010年
4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6 谢宏忠;基于文化多样性视野的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8 王志彬;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郭继文;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观阐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春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义务[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政吉;东方主义在《女勇士》中的解构:性别、种族和文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王君;论詹姆逊的全球化文化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4 金玲;《大地》三部曲的跨文化解读[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任春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文化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江华;艰难的联结—E·M·福斯特小说潜含的现代性主题[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颜培;跨文化书写[D];江南大学;2010年
8 陈海红;论萨义德的文学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帝国话语[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静;奥斯丁小说的政治和道德倾向性[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敬慧;;两种帝国理念的对照:论库切寓言体小说《等待野蛮人》[J];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06期
2 王勇;;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野下简·爱的形象[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3 王华勇;;康拉德的反殖民主义主题——评对康拉德小说《黑暗的心脏》的后殖民主义批判[J];文教资料;2006年26期
4 李彦平;易丹丹;;《小黑人桑宝》的后殖民解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廖建林,李松;后殖民主义理论与本土化实践[J];学术论坛;2005年02期
6 谢占杰;;知识与政治的活力——论萨义德的《文化与帝国主义》[J];许昌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7 宋晓星;;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康拉德在《黑暗之心》中的亲殖民倾向[J];大家;2010年15期
8 董雪飞;;文本策略与意识形态之间——对《白鲸》的一种文化阐释[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12期
9 籍晓红;;解构东方主义的二元对立模式——赛义德的《东方主义》[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仲颖;;《乞力马扎罗的雪》的后殖民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张洁;;民族身份的建构——以后殖民主义解读《郊区佛陀》[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2 孟玲;;正确地认知自我与他者——对《上海孤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潘晓燕;;“爱”并“憎恨”着——萨尔曼·拉什迪的故土情结[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侯志勇;;《贝尼托·切莱诺》中人物的语言策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林丽贤;;幻想监狱:论《蝴蝶君》中的蝴蝶固像对东西方想象力的束缚[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兰珍;;从马洛的寻觅看文明的堕落[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7 江秀莲;;自我身份的迷失与重构——从后殖民角度看《英国病人》里基帕尔·辛格的创伤[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后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焦莉君;“印度现当代文学与后殖民主义”课题结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3 潘瑾(青年作家);美好和邪恶是如何此消彼长[N];文学报;2005年
4 李福秀;文学名著中人物形象的原型[N];中华读书报;2004年
5 本版编辑;长征与国际纪实文学[N];中国艺术报;2006年
6 张毅;梅佳·姆旺吉与他的城市三部曲[N];文艺报;2006年
7 陈瑞琳;“离而不散”的加华文学[N];文艺报;2007年
8 林子;一次英国人性观的盛宴[N];中国邮政报;2004年
9 陈戎女;荷马史诗的今与古[N];中华读书报;2005年
10 卿小明;战争·独立·自由[N];文艺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思捷;身份书写与跨文化心态透视[D];暨南大学;2003年
2 生安锋;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3 许朝阳;扎迪·史密斯小说中文化杂糅的文体学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4 姚晓鸣;从后殖民主义到世界主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5 梁中贤;边缘与中心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姜飞;在解构中建构[D];四川大学;2003年
7 曾梅;冲突的思考 融合的启示[D];山东大学;2006年
8 李秀清;帝国意识与吉卜林的文学写作[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9 彭青龙;“写回”帝国中心[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马广利;文化霸权:后殖民批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晓霞;康拉德的困境:反对殖民主义的斗士还是殖民主义的拥护者[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李丽芳;康拉德后殖民意识的双重性[D];南昌大学;2005年
3 周新;麦尔维尔小说中的后殖民主义[D];黑龙江大学;2005年
4 罗亚辉;东方不是东方[D];河南大学;2007年
5 杨晓宁;白皮肤却是黑人命运:后殖民主义解读《八月之光》中乔·克瑞斯默斯的身份问题[D];厦门大学;2007年
6 王苗苗;殖民主义的余波,,痛苦求索的开端[D];吉林大学;2006年
7 黄曦;《印度之行》中的他者[D];四川大学;2006年
8 汪凯;论后殖民主义因素在迈克尔·翁达杰小说中的体现[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杨丽;作为文化想象的法国[D];武汉大学;2005年
10 李卓;走出白人的文化霸权[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074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307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