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想象与狂欢书写——析大江健三郎《摆脱危机者的调查书》的狂欢化叙事
[Abstract]:Oe Kenzo's "investigation book of the person out of crisis" shows a bright carnival color in three aspects: novel narrative structure, character image shaping and stylistic style. In terms of narrative structure, the dual narrative structure of the novel embodies the dialogue of Bakhtin's carnival poetics, the author uses the artistic techniques of upgrading and demotion to shape the image of the crooks and clowns. In stylistic style, miscellaneous language style implies harmony and banter. The carnival narrative expands the narrative space and discourse expression of the novel, embodies the marginal cultural stand and spiritual orientation of the writer's narrative, and strongly conveys his concern and worry about the nuclear and political situation.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叙事学视野中的大江健三郎小说研究”(10YJC752019) 中国博士后基金第53批面上项目“大江健三郎小说诗学研究”(2013M53166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313.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铁娜;;楚文化河伯与古希腊文化狄奥尼索斯的相似性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2 宁国利;;狂欢的二人转——为二人转辩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3 李娟;;新媒体时代文学期刊应有的文学品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4 柏苗苗;;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狂欢化精神的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5 黄肖嘉;;论卡夫卡小说《一份致某科学院的报告》的“微型对话”特征[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黄文娟;;魔幻外壳包裹中的现实内核剖析——浅论马尔克斯《百年孤独》[J];长城;2011年02期
7 陈长松;;浅析电视娱乐节目中的“杂语”现象[J];传媒观察;2009年11期
8 苗新萍;;癫狂与批判——香港无厘头电影与大陆黑色幽默电影精神比较[J];传媒观察;2011年10期
9 田颖;;南方神话的幻灭——解读《伤心咖啡馆之歌》[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期
10 孙远用;;狂欢的《温莎的风流妇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史言;;余光中新诗嗅觉意象蠡测:余诗身体感研究的一个侧面[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张才刚;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赖彦;新闻话语对话性的文本分析与阐释[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兰立亮;大江健三郎小说叙事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徐金龙;从资源到资本[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纪露;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音乐观念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7 杜晓红;电视文化中的“快感”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8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邱江宁;才子佳人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李明德;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期刊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琼;布宁小说中的普世性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曾燕;龙图腾的审美记忆与隐性传承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刘政良;大江健三郎文学中的战争认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娟萍;汉代艺术中的喜剧精神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张会平;论史铁生《务虚笔记》的复调性[D];河南大学;2011年
6 高春旭;《五号屠场》的狂欢化品质[D];河南大学;2011年
7 丰蕴;狂欢面具下的复调人生[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丁雯娟;越过雷池的狂欢[D];暨南大学;2011年
9 唐璐璐;风潮中传统的坚守与更新[D];北京大学;2011年
10 汪玉柱;论俄苏历史诗学的发展与流变[D];兰州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晓都;;生活·想象力·现实主义——大江健三郎文学观念概评[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2 牛伶俐;灵魂再生的妄想——评大江健三郎的长篇小说《个人的体验》[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吴晓都;;大江健三郎与俄国现代文论[J];作家;2010年15期
4 涤生;;融合亲身体验 解答社会问题[J];教育;2009年07期
5 庞希云;生命与神话的凝聚——读大江健三郎小说《饲育》[J];阅读与写作;1997年11期
6 朱鸿;大江健三郎的启示[J];小说评论;2001年01期
7 兰立亮;从《死者的奢华》看大江健三郎对存在主义的接受和超越[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张景韬;;大江健三郎封笔之作《别了,我的书!》[J];出版参考;2006年28期
9 邱华栋;;大江健三郎:创造世界文学之一环的亚洲文学[J];理论与创作;2010年01期
10 邱华栋;;大江健三郎:创造世界文学之一环的亚洲文学(1935—)[J];西湖;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军;;问题意识的对话——关于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2 于进江;;大江健三郎早期文学活动轨迹探源——《奇妙的工作》问世为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查晓燕;;俄罗斯文学中的“大地周游”模式刍议[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4 查晓燕;;试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大地漫游”模式[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薛海宁;;《白雪公主》——狂欢的世界[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桑迪欢;;卡夫卡的话语世界——从《城堡》看卡夫卡的语言特色和叙事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王琢;;日本当代文学述评[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8 汤瑶;;狂欢化视角下的《拉格泰姆时代》解读——对历史的颠覆与重构[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王雪逸;;论《我弥留之际》中的复调特征[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董娅;;《纯真年代》中的变化基调初探——从其复调因素解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昌伟;铁凝莫言合荐大江健三郎口述自传[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2 许金龙;呼唤良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3 车前子;我们在暖昧的亚洲[N];大众科技报;2000年
4 本报特约记者戴铮;特立独行者获大江健三郎奖[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实习生 刘亚文;大江健三郎新作借力吸引读者[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6 许金龙;鲁迅、毛泽东对我影响深远[N];中国艺术报;2006年
7 书评人 薛静;大江健三郎和孩子们一起穿越时空[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8 世文;大江健三郎第五次访问中国[N];文艺报;2006年
9 莫言;什么力量在支撑着大江不懈地创作?[N];文艺报;2006年
10 记者 舒晋瑜 李晋悦;再猛烈的逆风也无法驱散希望[N];中华读书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啸轩;大江健三郎文学论[D];山东大学;2013年
2 兰立亮;大江健三郎小说叙事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王新新;大江健三郎的早期文学世界[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周卫忠;巴赫金诗学的双重性思想[D];浙江大学;2005年
5 宋春香;狂欢的宗教之维—巴赫金狂欢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6 王琢;想象力论: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方法[D];暨南大学;2002年
7 刘炳范;战后日本文学的战争与和平观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张素玫;与巴赫金对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吴承笃;巴赫金诗学理论概观[D];山东大学;2006年
10 罗贻荣;戴维·洛奇对话小说理论与创作实践[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江清;论大江健三郎小说中的狂欢精神[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丽杰;《同时代的游戏》中“破坏人”的狂欢化精神[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王立峰;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D];河北大学;2004年
4 刘政良;大江健三郎文学中的战争认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宝剑;试论大江健三郎文学中的和平意识[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瑾;巴赫金文体理论研究[D];扬州大学;2002年
7 孙明;狂欢化生存[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小帆;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以及相关文本批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孙远用;《看不见的人》中的狂欢双重性[D];中南大学;2009年
10 梁艳;巴赫金小说哲学的双重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104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310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