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克文学创作思想和审美特质
[Abstract]:The background of Meridian is the turbulent American society in the 1960s. Alice Walker succeeded in shaping the image of American youth groups represented by Meridian Truman. It reflects the bitter struggle of American youth, especially the black youth, against sexism and racism, and the awakening of Meredith's self-consciousness and revolt consciousness symbolizes the growth and progress of American blacks. Alice Walker hopes to awaken the self-consciousness of black women with full political enthusiasm and words in order to break the shackles of black women and fight for victory and heroic struggle for democracy. Alice Walker embodies superb art and extraordinary creative ability in Meridian, and is creative and creative on the level of expressive art. She dares to challenge tradition and authority and gives people a new feeling.
【作者单位】: 安徽淮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许豪;;后殖民语境下的黑人女权主义——以艾丽丝沃克的妇女主义为例[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吕文斌;论艾丽斯·沃克的名著《梅丽迪安》的艺术特色[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05期
3 吕文斌;浅论艾丽斯·沃克的名著《梅丽迪安》[J];外国文学研究;1992年02期
4 郭艳颖;;谈《梅丽迪安》的艺术表现手法[J];艺术广角;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燕;;论沃克《梅丽迪安》的成长主题[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段淑丹;;双重压迫下的失声者——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看《土生子》中的黑人女性形象[J];名作欣赏;2013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水彩琴;走向精神生存[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鲁娅辉;论《梅丽迪安》中艾丽斯·沃克的种族观[D];湘潭大学;2006年
3 吴文荣;荒诞世界中探寻生命的意义—从存在主义的角度诠释艾丽斯·沃克的《梅丽迪安》[D];重庆大学;2012年
4 许豪;弱势群体的心路历程[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方逍遥;艾丽斯·沃克小说的意指性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罗钢,裴亚莉;种族、性别与文本的政治——后殖民女性主义的理论与批评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胡玉坤;后殖民研究中的女权主义思潮[J];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03期
3 刘钊;女性意识与女性文学批评[J];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06期
4 焦立东;;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紫颜色》[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淑芹;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程丽;女性命运的思考与人性的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新凤;刘延福;;儿童文学的美学蕴涵[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5期
2 朱希祥;李晓华;;赛珍珠作品的中国民俗审美特质[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陈晓明;;欲望的诗意:杜拉斯文学创作审美特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李维;杨冬梅;;论“三言二拍”否极泰来的角色扮演及审美特质[J];江汉论坛;2007年06期
5 王立宏;;霍尔顿:一位震撼人心的悲剧人物[J];学术交流;2006年02期
6 宋晓英;;欧美华人女性自我书写文本中的审美特质[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黄玲青;;论张爱玲小说和《源氏物语》的审美特质[J];湘南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罗萍;;浅析《失乐园》中弥尔顿思想的多重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9 ;思想的运用[J];领导文萃;1996年09期
10 泰戈尔,白开元;美[J];中文自修;2005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顾胜;;列维—斯特劳斯人类学思想的形成——兼论卡西尔文化哲学的人类学影响[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2 田文信;;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学[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陈世雄;;本雅明美学与布莱希特戏剧[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光旭;“化身诗学”与意义生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霍红宇;加里·斯奈德诗歌历程中的佛学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倪文波;崔致远文学创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4 泊功;日本式的东方学话语—近代日本汉学与中国游记[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魏燕;平衡的寻求:在道德和美之间[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伟;詹姆逊与乌托邦理论建构[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7 宋庆宝;拜伦在中国[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8 金芳实;中韩现代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D];复旦大学;2003年
9 汪海霞;身背十字架的道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10 吴庆军;《尤利西斯》的叙事艺术[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彤彤;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对话性[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董娜;由无知走向成熟[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兰云;论贝克特小说三部曲的后现代叙事与审美特质[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乌兰;从《生活在海上的人们》看叶山嘉树的无产阶级思想[D];吉林大学;2008年
5 文慧静;从《印度之行》看爱·摩·福斯特的思想文化观[D];浙江大学;2002年
6 潘马青;论《丛林之书》中吉卜林的“法则”思想[D];浙江大学;2006年
7 李想;从《爱与死》看武者小路实笃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变化[D];吉林大学;2008年
8 赵雨舟;安德烈·纪德—这只在多元分裂痛苦中挣扎的高卢雄鸡[D];武汉大学;2004年
9 韩晓亚;论卡夫卡创作中的悖谬艺术[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张晔;沉默的声音[D];山西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3120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312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