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盲刺客》的双重性研究—重构他者身份

发布时间:2018-11-22 11:44
【摘要】: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1939-)是加拿大当代最多才多艺、最多产的女作家之一。她以其创作的多产和先锋实验的写作手法在世界文坛上炙手可热,被誉为“加拿大的文学女王”。《盲刺客》是阿特伍德的第十部小说,于2000年获得英联邦小说权威大奖——布克奖。 国外对《盲刺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国内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少有人从双重性方面对《盲刺客》进行系统研究。本论文从《盲刺客》的双重性出发,探讨阿特伍德运用对立统一的关系剖析女主人公艾丽丝的双重身份,揭露女性的生存困境和与其相对应的加拿大民族的生存困境,重构女主人公的身份和加拿大民族身份。 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笔者首先介绍了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和《盲刺客》,概述了小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说明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一章以女主人公艾丽丝的个人回忆质疑以新闻简报为代表的公共记忆,二者相互印证,揭示了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话语权的虚假。第二章对女主人公艾丽丝的自述与署名劳拉的同名小说《盲刺客》进行对比叙述。通过叙事技巧和精神分析方法,女主人公天使与荡妇的双重身份,沉默的他者与分裂的自我的双重自我得以揭示,女主人公的身份与自我得以重塑。第三章利用署名劳拉的同名小说《盲刺客》中的后现代科幻故事与女主人公艾丽丝的自述和加拿大历史现实形成的对应关系,寻找女性受害的历史和文化原因,加拿大处于他者地位的历史和文化根源,加拿大的民族身份得以重塑。最后一部分为结论,指明了《盲刺客》中体现着双重性。通过复杂的叙事结构和心理分析,女主人公艾丽丝的身份和加拿大的民族身份得以成功地重塑。
[Abstract]:Margaret Atwood,1939- is one of Canada's most versatile and prolific contemporary women writers. She is popular in the world for her prolific and pioneering experiments, and is known as "the Queen of Canadian Literature." Blind Assassin is Atwood's tenth novel. In 2000, he won the Commonwealth Fiction Authority Award-the Booker Prize. Som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study of Blind Assassin abroad, but the domestic research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Few people systematically study Blind Assassin from the aspect of duality. Based on the duality of Blind Assassin, this paper explores Atwood's dual identity with the unity of opposites to reveal the plight of the female and the Canadian nation. Reconstruction of the heroine's identity and Canadian national identity.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The writer Margaret Atwood and the Blind Assassin first introduce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novel at home and abroad, and explain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thesis.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heroine Alice's personal memory questions the public memory represented by the press briefing. The two confirm each other and reveal the falsehood of the male-dominated social discourse.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author compares Alice's self-description with Laura's novel "Blind Assassin". Through narrative techniques and psychoanalytic methods, the double identities of the heroine angel and slut, the silent other and the split self can be revealed, and the heroine's identity and self can be rebuilt. The third chapter uses the postmodern science-fiction story of the eponymous novel "Blind Assassin" by Laura to find out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asons of female victimization by using the self-narration of Alice, the heroine, and the historical reality of Canada. Canada is at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oots of the status of the other, Canada's national identity can be reshaped. The last part is the conclusion, pointing out the duality of the blind assassin. Through complex narrative structure and psychological analysis, Alice's identity and Canadian national identity can be successfully rebuilt.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71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如风;;睡觉的姿势与性格[J];英语沙龙;1999年09期

2 佘军;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双重性[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周双;;关于简爱双重性格的分析[J];电影评介;2007年02期

4 苏卉君;王家民;陈鹏;;汉字的双重性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工程;2007年12期

5 王中祥;;接受美学视阈下的文本意义解读[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6 李翠玉;隋洪玉;;孔子双重性教学思想寻绎[J];潍坊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王锐;;夹缝中的摆渡——舒婷早期诗歌探析[J];韶关学院学报;2008年10期

8 吕红兰;;解读书信体小说《紫色》的双重性叙事艺术[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9 沈嘉荣;;太平天国“双重性政权”说质疑[J];安徽史学;1984年04期

10 万莉;拯救人类的“希望”──D·H·劳伦斯“双重性”理论简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敏蓉;雷著斌;;双重性并行心律3例[A];2009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增刊[C];2009年

2 陈倩;;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期刊的管理之我见[A];科技编辑出版研究文集(第八集)[C];2005年

3 汪少华;;从时间隐喻看隐喻的双重性[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黄伟梧;;略论“了望”的失误[A];中国航海学会1993年度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C];1993年

5 王德伟;;关于国际“技术人工物的双重性”的研究综述[A];“工程科技论坛”暨首届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委员会学术年会工程哲学与科学发展观论文集[C];2004年

6 唐宏贵;赵高彩;卫才胜;黄细渭;王晓敏;;论体育本质的双重性[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7 张岩;;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Motivational Factors in Classroom Instruction[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8 刘春玉;;慈善事业中老年群体双重性之探析[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李远士;付广艳;牛焱;吴维(山文);;相微细化对二元双相模型合金高温氧化行为的影响[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赵增福;;处理高校医院医患关系的道德要求[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汪梦川;迦陵词学析疑(上)[N];光明日报;2007年

2 杨凤岗;美国道德和精神的双重性[N];中国民族报;2009年

3 纪平;着眼预备役部队四个“双重性” 推进部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N];中国国防报;2007年

4 曹树喜 徐军;公安机关执法行为的双重性[N];江苏经济报;2002年

5 胡立彪;双重标准与标准的双重性[N];中国质量报;2007年

6 青木昌彦;中国经济制度转型的双重性[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7 曲成志;哪些蔬菜适宜盆栽[N];山东科技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黄春华;法律如何应对外资双重性[N];检察日报;2001年

9 史伟光 魏志军;战争转型期军事斗争准备的双重性[N];解放军报;2001年

10 李细珠;科学与人文:历史学的双重性[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卫忠;巴赫金诗学的双重性思想[D];浙江大学;2005年

2 王仕英;肯尼迪政府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的政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启君;汤姆·沃尔夫小说世界中权力格局变迁下的个人地位追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胡小冬;从暴力到宽容:欧茨的超越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徐彬;劳伦斯·达雷尔《亚历山大四重奏》中的自我嬗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陈英;毁灭、建构与超越:苏珊·桑塔格虚构作品中死亡疾病主题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邓天中;空间视阈下的海明威老年角色[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邓琳娜;生命的体验 自我的超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陈夜雨;诺曼·梅勒:美国当代文学的思想苦寻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吴柏祥;《纽约时报》与《光明日报》英雄报道与跨文化身份认同的建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婷婷;《盲刺客》的双重性研究—重构他者身份[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2 曾飒;双重性的困境:后现代及文化研究视角评《女斗士》[D];西北大学;2003年

3 梁俊瑜;带着面具的男人[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程红波;中西人格的跨文化比较研究[D];宁波大学;2009年

5 赵峻;论托马斯·哈代长篇小说的多维双重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程鹏;论欧洲议会党团的双重性[D];山东大学;2009年

7 胡庆芳;对《道连·格雷的画像》的心理分析解读[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8 李丽芳;康拉德后殖民意识的双重性[D];南昌大学;2005年

9 陈光;战争经历的真实再现[D];河北大学;2011年

10 王宇洪;论《黑暗的左手》中金利·艾的自性化[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492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3492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c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