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诗学:从幽默到悲伤
[Abstract]:Although "poetic tradition" has long been in the mainstream of Chinese art and culture, Chinese people's interest in reading novels as "popular culture" has never been interrupted. In contrast, the poetics of novel as a language art is not enough. The influence of this situation on the artistic qualit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novel creation is obvious. It is not to follow the theory of "essentialism" of traditional "metaphysics", but to think about the proposition of "what is a good no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metaphysics". Among the different opinions, it is necessary to emphasize the three opinions from "humor theory" to "sadness theory", which can provide useful enlightenment for our relevant thinking.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人文学部;
【分类号】:I106.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仕钊;浅论《聊斋志异》的用典[J];蒲松龄研究;2001年01期
2 朱振武;论“聊斋”创作的心灵流变[J];蒲松龄研究;2002年03期
3 王光福;聊斋鬼狐源[J];蒲松龄研究;2005年02期
4 姚颖;现实世界的回归——析《聊斋》遇仙故事中的凡间男子[J];蒲松龄研究;2005年02期
5 刘富伟;;女性造型:理想寄托与诗意拯救——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与《聊斋》情爱小说比较研究之二[J];蒲松龄研究;2006年02期
6 栗亮;;从《罗刹海市》看蒲松龄的人生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7 朱振武;潜隐的心理:《聊斋》创作心态谈之三[J];蒲松龄研究;1998年01期
8 向宝云;卢衍鹏;;生存的艰难与平凡的伟大——简评傅恒的长篇小说《天地平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9 李立平;;探索音乐艺术的美学特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10 张虎;;“俄狄浦斯情结”的反思[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宫睿;;作为理性的批判的“启蒙”——对康德“启蒙”思想的一个阐释[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2 陈剑晖;;散文观念的突破与当代散文的前途[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黎风;沈仁平;;图像文化时代的电影诗学重设[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4 韩春雁;;构筑和弘扬地方先进检察文化——面对新时期的理性思考[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汪树东;;对抗战文学三种叙述模式的分析与反思——纪念抗日战争结束60周年[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6 王艳秀;;现代化及其背反——论道德困境产生的根源[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王燕;;当代詈语的嬗变[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肖国栋;;论《野草》的悖论心理结构[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文化精神[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毕宙嫔;“诗性智者”[D];苏州大学;2010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伍学进;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宜居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6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赛力克布力;论新时期哈萨克小说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辉月;论许地山文学创作的悲剧精神[D];河北大学;2007年
2 魏明;儿童食品包装的色彩设计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贾丽颖;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湘;论虹影小说的河流意象[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苏红;论绘画中的“儿童画”情结[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9 秦峗;“来访者中心”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进[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10 刘文佳;中国古代的清官和民众的“青天”崇拜倾向[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耀德;;台湾新世代小说家[J];文学自由谈;1989年06期
2 杨东鲁;想起了华威先生[J];政府法制;2000年07期
3 马原;;克里斯蒂《走向决定性的时刻》[J];小说界;2001年04期
4 丛新强;返观与期待——文学“鲁军”新锐小说家综论[J];山东文学;2002年Z1期
5 周世华;;当代小说家的理论缺失[J];粤海风;2003年05期
6 潘雪怀;夜品塞纳河(外一篇)[J];青海湖文学月刊;2005年10期
7 张佳玮 ,唐朝晖;史诗与现代生活没有区别[J];青年文学;2005年22期
8 傅翔;;中国小说问题白皮书——关于对话、故事、人物与结构[J];文艺评论;2005年06期
9 范宜如;;纪实与虚构:蓝博洲《藤缠树》的创作美学[J];文艺争鸣;2005年06期
10 保罗·格特利伯;张禹;;重逢[J];意林;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盛可以;;小说需要冒犯的力量(外一篇)[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1)[C];2009年
2 徐秀福;;朱海山与三川文化[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3 阎晶明;;脆弱是一种美—评《上边》[A];2002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3年
4 施战军;;短篇的震撼力——评《化妆》[A];2003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4年
5 程永新;;苏童的世界[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2)[C];2009年
6 孟繁华;;作为文学资源的伟大传统——新世纪小说创作的“向后看”现象[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7 李敬泽;;远行者和离家出走者的小说——《小说极限展2004》导言[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8 潘绍玺;;爱米丽的表——一个关于时间的隐喻[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9 李国平;;论现代城市社会小说的新闻性[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赵仲明;;二叶亭四迷和《浮云》[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阎世宏;理想的真情和优美[N];安徽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李更;藏匿在文字之后的神秘者[N];珠海特区报;2007年
3 徐淳刚;在光阴中做一次旅行[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曾镇南;小说家们的散文[N];人民日报;2002年
5 郭娜;浪漫小说热“浪”再“漫”[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6 戴云波;小说应当离人近一点[N];文艺报;2006年
7 董立勃;一曲凄美的人性悲歌[N];文艺报;2007年
8 林建法;在文学的现场[N];中国文化报;2003年
9 杨林;《小说选刊》举行读者评选活动[N];江西日报;2003年
10 惠金义 牛廷相;郝永效:写考试题材的小说家[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宏宇;论小说家的审美观照[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2 周玉忠;文坛凤凰的斑斓色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张同利;长安与唐小说[D];南开大学;2009年
4 王春云;小说历史意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梁晴;从毛姆的小说创作看画家高更对其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9年
6 万润保;中国古代小说与方术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0年
7 吴秀华;明末清初小说戏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1997年
8 刘阳;小说本体论[D];复旦大学;2008年
9 高兰;利维斯与英国小说传统的重估[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姚京明;中国镜像的明与暗[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美美;温情与困境的矛盾交织[D];海南大学;2013年
2 曹佳欢;京味小说家笔下的小人物形象[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3 刘庆争;小说化的历史[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甘芬兰;论鬼子小说的悲剧意识[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孟凡珍;论庐隐小说的文体特征[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6 董春风;李锐小说的生命叙事[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7 韩冰;论八九十年代小说的电视剧改编[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丽华;论吴组缃的创作[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苏娉;历史和身份的建构[D];清华大学;2007年
10 刘恋;论《桥》的艺术旨趣与理想[D];扬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503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350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