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圣经因素

发布时间:2018-12-14 16:33
【摘要】:威廉·福克纳(1897-1962)是现代美国文学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作家,一位南方文艺复兴时期非常重要的代表,在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福克纳深受南方传统的影响;他的许多作品都是与南部地区是紧密相连的,以南部作为背景的,所以他被称为南部地区的“地域”小说家。本文试图分析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中的圣经元素。它试图从小说中体现的圣经典故的原型视角出发来分析这部小说。根据诺斯罗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以《圣经》主题,人物和意象与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的联系为基础,发现小说中的圣经原型,,分析圣经对小说创作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福克纳对圣经原型吸收和变位的写作意图以及对人性的探索。通过对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中不同的圣经原型的探索,本文的研究目标旨在介绍福克纳的作品中的圣经模式。他采用圣经原型的独特的写作方法,也表现了他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和有才华的作家,并使他的小说超越南部,甚至美国,代表着全人类共同的历史。 引言部分介绍了福克纳及其作品相关的文化历史背景,分析了国内外对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研究现状,着重介绍了弗莱和荣格的原型理论以及位移理论。正文部分共三章,分别从原型结构,原型人物和原型意象三个方面分析了《喧哗与骚动》的圣经原型。 第一章是分析主题原型。《喧嚣与骚动》这部小说是以基督复活前的第二周作为原型,通过这种圣经原型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作品的文化水平,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并深化了小说的意义。小说的章节是以耶稣受难的四天为基点,以主要的四天的时间作为小说的章节题目。同时康普生家的孩子们的经历正与基督的经历发生在同一天。福克纳精心的选择这四天,迫使读者更加注意隐藏在故事中的真正的意义。这部分主要选择了其中的三天通过圣经原型来分析作品的主题。 第二章是关于《喧哗与骚动》这部小说人物的圣经原型。小说中,福克纳有意识地将圣经中人们熟悉的主要角色与小说中的人物对应或平行起来,目的是以这些圣经人物为原型或作为参考,在这种对应中表现出它们在小说中特别的价值意义,而且它们的出现也会激发读者别样的感觉。在福克纳的小说,许多人物都有圣经人物的影子,甚至是与基督形成对比。在本部分中,试图分析三个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凯蒂·康普生,昆汀·康普生和本杰明·康普生以及他们的原型人物,《圣经》中的夏娃,替罪羊和耶稣。 第三章主要是对小说中原型意象的分析。圣经的意象和象征是福克纳的文学创作中经常使用的写作技巧。结合他们在圣经中的象征意义,本章旨在讨论《喧哗与骚动》这部小说中出色的意象以及它们的象征意义,比如水、树和火,解释在作者的创造性思维中《圣经》意象的意义,展示出福克纳对人类、社会,特别是自己的深入客观的探索。实现了对福克纳的进一步理解和新的认识。对欣赏和了解福克纳的伟大并深刻的思想以及作品的艺术特征有一定的意义。 结合上述分析,读者会自然的得出结论。福克纳通过采用圣经原型这种特殊的写作手法描述并讨论了关于南方的许多主题,诸如种族主义、奴隶制、腐败的旧南方,衰落的南方贵族家庭,以及旧体系的负担和力量等等。在研究和探索旧南方这个过程中,福克纳的作品主要集中在当今社会的恶劣状况,正如他在作品《喧哗与骚动》中描述的那样。最后这部分对正文进行了概括和总结,重申了《圣经》在《喧哗与骚动》的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平;浅析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J];理论界;2004年05期

2 周碧文;评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艺术手法[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吴玲英;谭瑾瑜;;《喧哗与骚动》的时间观[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卢玮;从《喧哗与骚动》看福克纳小说中的俄底浦斯情结[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11期

5 冯溢;姚进;;从《喧哗与骚动》看福克纳笔下的南方淑女形象[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王振昌,陈静梅;浅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结构特点[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7 黄艳丽;;从《喧哗与骚动》看福克纳的时间观[J];作家;2009年16期

8 张曦;;论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叙事结构[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周黎平;心系南方 情恋南方──读《喧哗与骚动》话福克纳南方情结[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10 边丽君;;用原型批评方法解析《喧哗与骚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玉颖;;福克纳的意识流表现手法初探——析著名小说《喧哗与骚动》[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2 张慧仁;;自然:内心的需要——福克纳超越时代的自然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张志忠;;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评《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4 赵文书;;种族主义的余辉——简评福克纳的《夕阳》[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5 徐青;;福克纳:一个现代乡土作家[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6 欧阳立博;;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多角度叙述结构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黄明;;艺术的想象与想象的艺术——论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创作[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王艳萍;;荒野情结与草原大命——《熊》和《狼图腾》的生态思想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郑超凡;;《欢乐之家》的圣经原型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王小慧;;试用读者反应批评解读福克纳的《八月之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邹海仑;中国福克纳文学介绍的开山者和集大成者[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余杰;福克纳:羞怯的乡下人[N];中华读书报;2000年

3 杨鸥;心系福克纳的李文俊[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4 陶洁;福克纳的评传[N];中华读书报;2000年

5 ;郭伯雄与澳国防部长福克纳共同发表联合声明[N];解放军报;2010年

6 邱华栋;挤出南方土地的脓[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佟栋(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直面福克纳的魅力[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8 杜鹃;美国独行刺客回国要继续行刺本·拉丹[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9 齐修远;“花心”阿来不停地改变[N];中国邮政报;2005年

10 张慧仁;小说创造了福克纳[N];中华读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代晓丽;福克的小说《押沙龙,押沙龙!》叙事修辞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廖增湖;沸腾的土地——莫言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朱振武;福克纳小说创作的心理美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5 李萌羽;全球化视野中的沈从文与福克纳[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m 波;乱中求序—《喧哗与骚动》的文体特质[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7 曾军山;斯诺普斯三部曲的互文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8 谌晓明;符指、播散与颠覆:福克纳的“斯诺普斯三部曲”之解构主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葛纪红;福克纳小说的叙事话语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10 孙胜忠;无尽的求索和虚妄的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秀萍;论福克纳作品主题和风格的普适性[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晓丹;《喧嚣与骚动》中的语言存在与女性[D];黑龙江大学;2004年

3 唐艳玲;技巧后的爱恨忧思——从《喧哗与骚动》叙事技巧看福克纳的南方情结[D];吉林大学;2004年

4 李雪;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圣经因素[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莉;不懈的探索者:读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与《押沙龙,押沙龙!》[D];浙江大学;2004年

6 左歆;论《喧哗与骚动》中的二元对立[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孟文姬;由《喧哗与骚动》中的康普生三兄弟看衰落的美国南方[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8 汪莹;来自南方腹地的悠远根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曹梦月;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视角下的《村子》[D];安徽大学;2010年

10 李兆撰;论福克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D];青岛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789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3789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7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