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圣经因素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平;浅析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J];理论界;2004年05期
2 周碧文;评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艺术手法[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吴玲英;谭瑾瑜;;《喧哗与骚动》的时间观[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卢玮;从《喧哗与骚动》看福克纳小说中的俄底浦斯情结[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11期
5 冯溢;姚进;;从《喧哗与骚动》看福克纳笔下的南方淑女形象[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王振昌,陈静梅;浅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结构特点[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7 黄艳丽;;从《喧哗与骚动》看福克纳的时间观[J];作家;2009年16期
8 张曦;;论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叙事结构[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周黎平;心系南方 情恋南方──读《喧哗与骚动》话福克纳南方情结[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10 边丽君;;用原型批评方法解析《喧哗与骚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玉颖;;福克纳的意识流表现手法初探——析著名小说《喧哗与骚动》[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2 张慧仁;;自然:内心的需要——福克纳超越时代的自然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张志忠;;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评《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4 赵文书;;种族主义的余辉——简评福克纳的《夕阳》[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5 徐青;;福克纳:一个现代乡土作家[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6 欧阳立博;;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多角度叙述结构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黄明;;艺术的想象与想象的艺术——论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创作[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王艳萍;;荒野情结与草原大命——《熊》和《狼图腾》的生态思想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郑超凡;;《欢乐之家》的圣经原型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王小慧;;试用读者反应批评解读福克纳的《八月之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邹海仑;中国福克纳文学介绍的开山者和集大成者[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余杰;福克纳:羞怯的乡下人[N];中华读书报;2000年
3 杨鸥;心系福克纳的李文俊[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4 陶洁;福克纳的评传[N];中华读书报;2000年
5 ;郭伯雄与澳国防部长福克纳共同发表联合声明[N];解放军报;2010年
6 邱华栋;挤出南方土地的脓[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佟栋(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直面福克纳的魅力[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8 杜鹃;美国独行刺客回国要继续行刺本·拉丹[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9 齐修远;“花心”阿来不停地改变[N];中国邮政报;2005年
10 张慧仁;小说创造了福克纳[N];中华读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代晓丽;福克的小说《押沙龙,押沙龙!》叙事修辞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廖增湖;沸腾的土地——莫言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朱振武;福克纳小说创作的心理美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5 李萌羽;全球化视野中的沈从文与福克纳[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m 波;乱中求序—《喧哗与骚动》的文体特质[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7 曾军山;斯诺普斯三部曲的互文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8 谌晓明;符指、播散与颠覆:福克纳的“斯诺普斯三部曲”之解构主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葛纪红;福克纳小说的叙事话语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10 孙胜忠;无尽的求索和虚妄的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秀萍;论福克纳作品主题和风格的普适性[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晓丹;《喧嚣与骚动》中的语言存在与女性[D];黑龙江大学;2004年
3 唐艳玲;技巧后的爱恨忧思——从《喧哗与骚动》叙事技巧看福克纳的南方情结[D];吉林大学;2004年
4 李雪;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圣经因素[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莉;不懈的探索者:读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与《押沙龙,押沙龙!》[D];浙江大学;2004年
6 左歆;论《喧哗与骚动》中的二元对立[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孟文姬;由《喧哗与骚动》中的康普生三兄弟看衰落的美国南方[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8 汪莹;来自南方腹地的悠远根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曹梦月;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视角下的《村子》[D];安徽大学;2010年
10 李兆撰;论福克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D];青岛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789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378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