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双性合体:英美女性科幻作家的乌托邦理想

发布时间:2018-12-14 20:34
【摘要】:双性合体是人类文学的母题之一。作为有着强烈性别意识的一类作家,女性科幻小说家们在自己的幻想作品中都摈弃了双性合体中的男权意识,对双性合体进行了女性主义的阐释,表达了她们两性和谐平等的乌托邦理想。本文以三位典型女性科幻作家的双性合体思想为切入点,分析其代表作中这一理想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梳理出双性合体思想在女性科幻作品中的流变,认为双性合体思想因为这些女性主义文本的演绎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具开放性。
[Abstract]:Androgyny is one of the motifs of human literature. As a kind of writers with strong gender consciousness, female science-fiction writers abandon the male right consciousness in their fantasy works and interpret it by feminism. It expresses their utopian ideal of harmony and equality between the sex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is ideal in three typical female sci-fi writers, and analy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is ideal in their masterpieces, so as to sort out the evolution of the idea of androgyny in the female sci-fi work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androgyny thought is more open because of the more abundant deductive connotation and the more open extension of these feminist texts.
【作者单位】: 阜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2SQRW085)
【分类号】:I10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倩;;道家思想与女性主义的融合:“双性合体”的新境界——《黑暗的左手》评析[J];学术界;2012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察;;对“反面乌托邦”科技预警小说《羚羊与秧鸡》的思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2 白晓荣;;反面乌托邦小说的自我异化——早期反面乌托邦小说主题探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李倩;;她们的世界——英美女性科幻作家的独特写作[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薛琴;;从生态批评视角看《弗兰肯斯坦》的警世价值[J];长沙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5 龚东风;;论文学教改的超验主义观[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年05期

6 马笑春;;浅议《弗兰肯斯坦》的叙事时间艺术[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20期

7 郭海平;;论《白鲸》与《弗兰肯斯坦》的互文[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12期

8 肖唐金;;“野蛮”与“文明”的对话—《弗兰肯斯坦》的文学批评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田秋香;;论《弗兰肯斯坦》中边缘人话语权的缺失[J];长城;2012年08期

10 冯利;;《弗兰肯斯坦》女性地位新解读[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霍晓珊;;《弗兰肯斯坦》中玛丽·雪莱对19世纪英国社会伦理道德观的反思[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丽君;税收和谐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华中;科幻小说时间、空间形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毛寅;中国新生代科幻作家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3 闫丽;走向毁灭的“现代普罗米修斯”[D];四川大学;2006年

4 周景辉;《弗兰肯斯坦》中的超现实主义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隽;超越边界:玛丽·雪莱小说主要女性形象分析[D];湘潭大学;2007年

6 董岩;重写普罗米修斯神话[D];吉林大学;2008年

7 刘一宁;推不开的门[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冯慧英;关于《弗兰肯斯坦》中人文主义因素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李媛;反叛与延续——从“反乌托邦三部曲”看反乌托邦小说[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明月;对《弗兰肯斯坦》及其作者玛丽·雪莱的科学传播与社会性别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谷红丽;深受道教影响的美国后现代主义女作家厄秀拉·勒·魁恩——兼评其两个短篇小说[J];外国文学;2002年05期

2 袁素华;;试论伍尔夫的“雌雄同体”观[J];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怡,陈鹃;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女性文学[J];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03期

2 陈莉莎;女性主义解读勃朗宁——评《我的前公爵夫人》和《波菲利雅的情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2期

3 韩晓东;;论菲勒逻格斯中心主义在《恋爱中的女人》中的体现[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4 阎伟;;女性主义眼光下的《挪威的森林》[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04期

5 孙蕊;安宁;;《安提戈涅》的女性视角[J];文教资料;2006年25期

6 孙营;;女性主义的典范——霍桑笔下的海斯特·白兰[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年04期

7 沙莎;;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与《可以吃的女人》中厌食问题(英文)[J];语文学刊;2006年S1期

8 吴庆宏;;论温迪·瓦萨斯坦的女性主义戏剧创作[J];当代外国文学;2007年01期

9 刘娜;;斯蒂拉:家中的天使——《欲望号街车》的女性主义解读[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7年06期

10 魏娟娟;;爱米丽的悲剧根源——对《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女性解读[J];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莉馨;;女性主义视阈中的格林童话模式[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2 王小航;;母性的枷锁——读凯特·肖班的《觉醒》[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柯秋梦;;父权制下的两性困境——《伊坦·弗洛美》的女性主义解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研;;黑人女性寻求第三空间:《他们眼望上苍》后殖民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周阿芹;;谈谈《傲慢与偏见》中的新女性形象——吉英和伊丽莎白[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6 田园;;堕落的花朵——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群像看菲茨杰拉德对女性偏见的成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甘惠侨;;马奇四姐妹的美德成因浅析:论《小妇人》中的教育主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赖夏菲;;《猫眼》:女性主义和量子力学的完美共鸣[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唐岫敏;;传记视野中的书信[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邹兰芳;;纪伯伦爱情书简——“神圣”的失落与对“神圣”的追寻[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晓华;母亲啊母亲,你杀死了我[N];文艺报;2005年

2 洪庆明;女性主义的前现代牧歌[N];中国邮政报;2003年

3 约翰·弗里曼邋王锋;翻阅她的金色笔记[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4 蔡芳钿;品特与政治[N];中华读书报;2009年

5 谢菲;耶利内克:生命不能承受的爱欲[N];经济观察报;2004年

6 康正果;耶稣身边的女人[N];南方周末;2005年

7 唐玉清;“我想要的是生活的一切”[N];文艺报;2008年

8 秋叶;亚裔美国文学研究的新起点[N];中华读书报;2009年

9 沈默克(作家);乱世中的红颜[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10 子雨;奥登及近期西方有关中国的出版物[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建成;桑塔格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D];四川大学;2003年

3 王保中;欲望际[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宗杰;新世代女性文学の位相[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史月;嘉黛·萨曼内战三部曲中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王玉洁;莎士比亚:原初女性主义者还是厌女主义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梁中贤;边缘与中心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晓英;走向完整的生存[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鲁晓雁;隐含于启蒙批判中的对启蒙的延伸[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罗婷;克里斯特瓦的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建敏;天使与妖女[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2 杜姗珊;对林京子文学中的女性主义的考察[D];山东大学;2010年

3 罗瑞芳;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女性主义[D];新疆大学;2002年

4 韩静;赛珍珠:女性主义的先锋[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凌;凯瑟琳之死的隐喻:在女性主义的视阕中重读《永别了武器》[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吴琦;从“房间”到“灯塔”——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女性主义解读[D];西北大学;2004年

7 李好利;文明断层时代的女性生存书写[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席旭琳;萨克雷眼中的女人[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秀云;《新垦地》女性形象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高敏;后现代视域中伊利格瑞的女性话语理论重构[D];西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792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3792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9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