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视阈与文化叙事——论严歌苓小说“文革”叙事的嬗变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Yan Geling's works on the narrative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ave changed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o a humanistic perspective. Yan Geling regards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s an important narrative resource, whether it is the early revelation of the distortion of human nature from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r the recent expression of survival and suffering from the humanistic point of view. The unique historical narration of Yan Geling's "traumatic" memory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shows Yan Geling's efforts and attempts to express the history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ith the help of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Yan Geling is devoted to the exploration of these three dimensions that his narrative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shows due time accumulation and hard breakthrough.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
【基金】:北京语言大学校级科研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为13YBG22
【分类号】:I712.07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旭;探析杰姆逊后现代美学理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2 詹全旺;心与物的对抗,灵与肉的冲突——评精神悲剧《欲望号街车》[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3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黄书泉;;新时期文学:怎一个“颓废”了得——与《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作者商榷[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5 袁文彬;;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李明;;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与大众文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张劲松;;拟真时代:鲍德里亚媒介理论的后现代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程金福;论广告艺术的形成及其艺术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汪明香;从“文化帝国主义”到“跨文化传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10 吴强;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美学释义[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倍雷;徐立伟;;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吕尚彬;;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何小菲;;“杂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码中的运用及受众的解读——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4 王丽;;技术中的符号[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5 陈晓芳;;浅论《基坑》主人公的生存困境及其悲剧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周晓牧;;米兰·昆德拉的“毁灭”与“不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陈雪;刘泰然;;反现代性与复魅之诗——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中的神话修辞[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鲁明军;;谁之批判?何种现代性?——当代艺术批评的价值重思与实践检省(1990-)[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9 王琳;;缺席的“在场”——试析纪录片《东》中的现实观[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10 葛士恒;;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资本争夺战——对“中国符号”热的再探讨[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苗永敏;拒绝妥协[D];苏州大学;2010年
4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波;“第三代”诗歌论[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7 谢宏忠;基于文化多样性视野的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9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闻婧;古代青铜器纹饰与传统建筑彩画纹饰的语义探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连青;后现代广告设计语言的风格及其操纵性[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张米英;美国黑人女性主义的主体性诉说:《紫颜色》的叙事策略[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李湘;论虹影小说的河流意象[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王传君;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7 蔡芝武;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王海娜;法兰克福学派与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张萌;亨利·詹姆斯的国际主题在《黛西·米勒》中的表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卢春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义务[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千里光;;以关爱的名义——读严歌苓《霜降》有感[J];上海采风;2011年07期
2 舒晋瑜;严歌苓:从舞蹈演员到作家[J];中国图书评论;2002年10期
3 ;严歌苓:用“纪律”保鲜婚姻[J];恋爱婚姻家庭(养生);2010年08期
4 ;陈思和谈严歌苓的《人寰》[J];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06期
5 麦琪;女作家对女作家(外一则)[J];文学自由谈;2002年01期
6 邓婷;;严歌苓:游走是一种幸运[J];华人世界;2006年05期
7 张卓;杨明;;论严歌苓《白蛇》的视角转换[J];长城;2011年06期
8 王卉;关于早期移民的女性言说——简析严歌苓的小说《风筝歌》与《乖乖贝比(A)》[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4年03期
9 汤拥华,张纯;文化边缘的言说与抉择——严歌苓小说论[J];华文文学;2005年02期
10 王谦;;严歌苓&《第九个寡妇》[J];出版广角;2006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槟;;移民的况味——严歌苓小说中的美国抒写[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白烨;;难以遮蔽的人性光辉——读严歌苓长篇新作《第九个寡妇》[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2)[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晶;严歌苓:我为责任而写作[N];西安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舒晋瑜;严歌苓:中国文学缺少反讽式的尖锐喜剧[N];中华读书报;2009年
3 李黎;编剧严歌苓[N];经济观察报;2011年
4 苗春;严家有女有大成[N];北京日报;2002年
5 沿华;严歌苓 在写作中保持高贵[N];中国文化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杨雅莲;严歌苓:用英文写作发现幽默潜能[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7 本刊记者 方乐莺;严歌苓 对所有传统的东西都开始质疑[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8 黄亚明;荒芜之地收获的饱满多汁[N];北京日报;2008年
9 祁建;在海外写作[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10 郁秀(作家);严歌苓 她令我们震撼[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楠;严歌苓小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燕;跨文化视野下的严歌苓小说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3 倪立秋;新移民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陈晓晖;当代美国华人文学中的“她”写作:对汤亭亭、谭恩美、严歌苓等华人女作家的多面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栋辉;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的跨域书写[D];山东大学;2011年
6 宋晓英;精神追寻与生存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周聚群;“红色”中国的“杂色”呈现[D];苏州大学;2009年
8 解孝娟;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旅外作家与八、九十年代“新移民作家”小说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丰云;论华人新移民作家的飞散写作[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吕红;追索与建构:论海外华人文学的身份认同[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萧萧;论严歌苓小说中的“洛丽塔情结”[D];暨南大学;2012年
2 王青;严歌苓作品中的美国人形象[D];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3 肖雨竹;跨媒介视野下的严歌苓研究[D];暨南大学;2013年
4 吕强;严歌苓小说中的美国形象研究[D];温州大学;2013年
5 王隆博;探究严歌苓创作的人性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文璨;严歌苓笔下的边缘人生[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鲁辰琛;非日常:严歌苓的审美趋向分析[D];南京大学;2011年
8 王衍;论严歌苓小说的女性意识[D];南昌大学;2010年
9 解婷;严歌苓小说温情视角下的“文革”叙事[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邓秀明;严歌苓小说的忧伤主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799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379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