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近年海外华文女性文学研究观察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8-12-18 12:08
【摘要】:正进入21世纪,海外华文文学创作表现极其活跃,尤其是海外华文女作家的创作,整体上呈现出一个积极的上升期,而作为海外华文女作家群体本身,也表现出极为自许的兴奋状态,这自然极大地吸引了国内学界的眼光,顺理成章的,对海外华文女性文学的研究更是应声而出;也日渐受到国内高校相关专业硕、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广泛关注。
[Abstract]:In the 21st century, the overseas Chinese literary creation is extremely active, especially the overseas Chinese female writers' creation, presents a positive upward period on the whole, and as the overseas Chinese female writers group itself, It also shows a state of excitability, which naturally attracts the eyes of Chinese scholars in China. Naturally, the study of overseas Chinese women's literature is even more obvious. Also increasingly by domest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lated major, doctoral thesis topic wide attention.
【作者单位】: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子课题“海外华文文学学术史研究”阶段性成果,批准号:11&ZD111
【分类号】:I1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朱文斌;;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方法转换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2 钱超英;;流散文学与身份研究——兼论海外华人华文文学阐释空间的拓展[J];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慧;李霞;;漂泊:寻回生命的方向——论北岛90年代诗歌[J];当代文坛;2010年01期

2 魏全凤;;北美新生代华裔女作家的自我书写[J];名作欣赏;2011年03期

3 邹威华;;族裔散居语境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以斯图亚特·霍尔为研究对象[J];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4 邹威华;;论斯图亚特·霍尔“族裔散居美学”[J];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10期

5 颜敏;;“离散”的意义“流散”——兼论我国内地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独特理论话语[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丁玫;;族裔散居理论与美国犹太文学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9年02期

7 王宗峰;;于边缘处求索——评析袁劲梅的流散小说《罗坎村》[J];小说评论;2009年S2期

8 杨俊蕾;;“中心—边缘”双梦记:海外华语语系文学研究中的流散/离散叙述[J];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04期

9 魏红珊;;夹缝中的书写——郭沫若身边小说中的身份焦虑与自我建构[J];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01期

10 胡美馨;;在世界文化家园里心怀慈悲——略论木心的飞散性[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红燕;任璧莲小说中的身份焦虑[D];苏州大学;2011年

2 邹涛;美国华人商文学:跨文明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吕红;追索与建构:论海外华人文学的身份认同[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 高慧;追寻现代性:李欧梵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标;浅析当代中国民族文学中的文化身份意识[D];兰州大学;2011年

2 李倩倩;找寻自我的存在之图[D];兰州大学;2011年

3 仲昭阳;流散语境中的母国记忆[D];江南大学;2011年

4 陈春梅;纳博科夫的文化身份焦虑[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彭薇;主人公身份的回归[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6 魏莉莉;新历史主义视阈下的海外华文文学[D];兰州大学;2007年

7 李庶;全球化视域下的流散写作[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8 初阳;从散居文学理论看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化观照[D];黑龙江大学;2008年

9 刘斌;华文文学与华人文学辨析[D];暨南大学;2008年

10 陈曦;华裔美国作家离散视角下的文化翻译[D];暨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国恩;;从“传播”到“交流”——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基本模式的选择[J];长江学术;2009年04期

2 陈玉珊;;2009年“海外华文文学与诗学”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综述[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蒋述卓;张炯;饶們子;;在“华文传媒与海外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0年02期

4 徐家祯!澳大利亚 ;关于华文创作在非华文世界的现状、地位和前景[J];华文文学;1998年03期

5 ;海外华文文学教材系列[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刘小新,朱立立;海外华文文学的后殖民批评实践——以马来西亚、新加坡为中心的初步观察与思考[J];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01期

7 李安东;复旦大学中文系“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专业历届学位论文目录[J];华文文学;2005年03期

8 陈国恩;;华文文学学科建设的三个基本问题[J];南方文坛;2009年01期

9 陈国恩;;3W:华文文学的学科基础问题[J];长江学术;2009年03期

10 陈贤茂;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J];华文文学;199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和龙;;当代爱尔兰女作家创作管窥[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晓君;贾植芳与海外华文文学沙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陈竞;海外华文文学收获新实绩[N];文学报;2010年

3 记者武勇;“华文传媒与海外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华闻;“华文传媒与海外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N];文艺报;2010年

5 南方日报记者 郭珊;“文化复兴”不等于否定现在 也不是重复历史[N];南方日报;2010年

6 喻大翔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海外华文文学里的中国形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白舒荣;“终于把祖宗的文化烙在身上了”[N];文艺报;2011年

8 王杨;华文写作就是回归家园[N];文艺报;2009年

9 本版编辑邋本报记者 姜小玲 林环 梁建刚 实习生 章晟 夏俊 孙佳华;浦江,中韩诗歌朗朗[N];解放日报;2007年

10 刘子;感觉的记忆与淡忘[N];天水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颖;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冯晓春;中国现代女作家与德语文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3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金美英;中韩现代女作家的女性意识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聪;三十年来大陆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评述[D];苏州大学;2011年

2 李冉;伤痕记忆与新世纪海外华文文学[D];山东大学;2012年

3 晋胜男;近三十年美国华人女作家的流散写作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4 施佳丽;20世纪丹麦女作家创作特点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伟伟;回归故土和历史的写作[D];温州大学;2012年

6 张会君;张翎小说新移民形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7 李惠;彼得鲁舍夫斯卡娅作品中女性形象剖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8 魏冬;西方荒野意象的女性主义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郭晓霞;重现伊甸的丰荣[D];河南大学;2003年

10 刘斐;淑女视域中的男性角色[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858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3858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6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