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华裔美国诗歌与中国古诗之互文关系探微——以陈美玲诗作为例

发布时间:2019-01-11 14:02
【摘要】:本文以华裔美国女诗人陈美玲的诗作为例,探讨华裔美国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的互文关系,解读陈美玲诗作或直接引用、或呼应、或翻译、或戏仿中国古诗的意义:诗人是情之所至,回归母国文化传统,还是有意使用中国文化符码,以彰显自己的族裔身份?其与华裔美国文学的书写传统有怎样的契合与疏离?本文指出,以陈美玲为代表的华裔美国诗人所选择的双语互文的创作方式,既受到母国和居住国双重文学、文化传统的影响,更是诗人的自主选择,而这种选择的背后,依然纠结着美国少数族裔的身份政治。
[Abstract]:Taking Chen Mei-ling 's poem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intertex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American poetry and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and interprets Chen Mei-ling 's poems, which are quoted directly, echoed or translated. Or parodies the meaning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s the poet the place of love, return to the cultural tradition of his home country, or does he intend to use the code of Chinese culture to show his ethnic identity? How does it fit and alienate the writing tradition of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bilingual intertextuality of the Chinese American poets represented by Chen Mei-ling is not only influenced by the dual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tradition of the home country and the country of residence, but also the poet's independent choice, which is behind this choice. The identity politics of minor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still at stake.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蒲若茜主持的2011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项目”(NCET-11-0855) 2011年度广东省高层次人才项目(“比较诗学视野下的华裔美国诗歌创作与批评研究”) 饶們子主持的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华文文学”(11&ZD11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712.0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蒲若茜;;“亚裔美国感”溯源[J];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镇清;从语言的当代性看翻译的文体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2 袁茹;;李白《静夜思》版本嬗变及其诗学思想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彭松;;文化困境中的诗性省思——叶维廉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阚绪良;吕晓玲;;“野渡无人舟自横”新解[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5 程荣;;论“词中有画”——以柳永词为中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陈育德;“诗中有画”是“艺术论的认识迷误”吗?──《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质疑》的质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刘晓云;;中国二十世纪初诗歌翻译理论的发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李博;;叶维廉“山水诗原型”在谢灵运诗歌语境中的矫枉[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王明琦;;琼瑶作品与古典诗词[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聂焱;;对现代诗歌困境的一点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应光;;何其芳诗歌的语言策略与历史处境[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2 王光明;;“失养者”的追寻——叶维廉的诗学批评[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蒋登科;;论叶维廉诗论的学术品格[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珂;;论叶维廉的诗形观及创作实践[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达海军;;船山诗歌题材及其分类[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6 刘子琦;;浅论中国新诗“跨行”语言特征的形成——以卞之琳诗歌创作为中心[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吴晓东;;背着“语言的筏子”——废名小说《桥》的诗学解读[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8 陆杰仁;;园林四美[A];中国公园协会2001年论文集[C];2001年

9 胡菁娜;;理想的读者——对“共鸣”理论的反思[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伍茂国;;古典性与现代性:相逢在《门外》[A];看一支芦苇——辛笛诗歌研究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5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成;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希;郭象哲学与中古的自然审美[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园园;论戴望舒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崔鲮丽;中国古典诗词时间审美感悟的三种境界[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隆娟;抒情诗隐性衔接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罗秋荣;痛苦而丰富的“追寻”之旅[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谢亮;欧阳修《诗本义》的《诗》学思想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展;现代安徽诗人诗学批评[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娟;王蒙微型小说语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春晓;代言人广告的修辞学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晓燕;“偷窥”事件:余华《兄弟》的修辞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冰;;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思考[J];外国文学评论;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东宾;丁素萍;;美华裔女诗人陈美玲之《野蛮人来了》诗歌赏析[J];群文天地;2011年14期

2 王晓;;老土布织出财富路[J];名人传记(财富人物);2007年03期

3 马丽亚;;陈美玲诗歌的文化身份建构解读[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4 蒲若茜;李卉芳;;华裔美国诗歌与中国古诗之互文关系探微——以陈美玲诗作为例[J];中国比较文学;2014年02期

5 姚博士;;“50余亿元”,还是“50亿余元”?[J];咬文嚼字;2011年03期

6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陈彬;陈美玲:粗布织出新时尚[N];经济日报.农村版;2004年

2 ;老土布织出财富路[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丁慧;陈美玲诗歌中的英美抒情诗传统[D];天津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072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4072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5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