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追寻自我之路——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莱辛的《天黑前的夏天》

发布时间:2019-01-12 17:50
【摘要】:本文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E·托里·希金斯的自我差异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多丽丝·莱辛的《天黑前的夏天》,指出了三个自我范畴即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差异在女主人公凯特.布朗身上的具体情绪反映。通过一个短暂夏天的精神之旅,凯特实现了自我发现,并为自己的人生重新做出了选择,那就是回归家庭和社会,这是她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经过深思熟虑所能作出的正确的选择。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Doris Lessing's summer before da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elf-discrepancy theory of American social psychologist E. Torrihiggins, and points out three categories of self, namely social sel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deal self and the real self lies in the heroine Kate. Brown's specific emotions reflect. After a short spiritual journey in the summer, Kate realized her self-discovery and made a new choice for her life, that is, to return to her family and society. This was the right choice she could have made after careful consideration in the social context of the time.
【分类号】:I561.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晋;;发展中的女性自我建构:凯特·肖邦的《觉醒》与陶丽丝·莱辛的《黑暗来临前的夏季》[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东力;致命的觉醒之旅[D];山东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阿福;;多丽丝·莱辛:88岁摘得诺贝尔文学奖[J];东北之窗;2007年22期

2 马永波;;非洲童年——关于多丽丝·莱辛[J];当代小说;2008年02期

3 程航;;解析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J];长城;2010年04期

4 曹小雪;;论多丽丝·莱辛早期“逃离”性格的形成[J];名作欣赏;2011年07期

5 夏琼;评多丽丝·莱辛新作《最甜的梦》[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杨靖;;八十回顾人生之旅——多丽丝·莱辛访谈录[J];外国文学动态;1999年05期

7 王丽丽;;多丽丝·莱辛获奖给我们的启示[J];外国语言文学;2007年04期

8 山;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谈她的小说创作[J];外国文学研究;1982年01期

9 廖嵘君;;人道主义的呼唤——解读多丽丝·莱辛《又来了,爱情》[J];长城;2009年12期

10 孙宗白;真诚的女作家——多丽丝·莱辛[J];外国文学研究;1981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云也退;多丽丝·莱辛:误读中炼制火药[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2 康慨;多丽丝·莱辛:我爸爸的梦,我妈妈的爱[N];中华读书报;2008年

3 记者 孙海悦;译林社速推3本多丽丝·莱辛作品[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4 士曾;爱情,或者疑似爱情[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章乐天;误读中炼制的火药[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张以瑾;多丽丝·莱辛:用苦难赢得“最好的一张牌”[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康慨;为什么是多丽丝?[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瞿世镜;多丽丝·莱辛——不倦的求索者[N];文艺报;2007年

9 舒伟;《西方科幻小说史》中的多丽丝·莱辛[N];文艺报;2008年

10 邓中良;多丽丝·莱辛:“一部女性经验的史诗”[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卢婧;《金色笔记》的艺术形式与作者莱辛的人生体验[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邓琳娜;生命的体验 自我的超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童小兰;多丽丝·莱辛《到十九号房》中的叙事[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朱皖玲;多丽丝·莱辛的边缘化书写[D];苏州大学;2010年

3 李晶晶;建构两性和谐世界的呼唤——多丽丝·莱辛主要小说男主人公形象的精神分析解读[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4 冯琦;多丽丝·莱辛《又来了,,爱情》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畅敏章;多丽丝·莱辛小说《金色笔记》、《简·萨默斯的日记》中的都市空间[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炎;多丽丝·莱辛的《玛拉和丹恩历险记》的生态解读[D];郑州大学;2010年

7 雷雷;叛逆与逃离:对多丽丝·莱辛《暴力的孩子》中玛莎性格的分析[D];江南大学;2010年

8 董业凤;论多丽丝·莱辛小说创作的实验性[D];暨南大学;2007年

9 薛新红;关爱,孤独的出路[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刘娟娟;多丽丝·莱辛《幸存者回忆录》中的空间叙述[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080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4080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1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