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的他者:列维纳斯与文学研究
[Abstract]:Since the rise of French philosophy in the 20th century, "other" (Other/L'Autre), as a key perspective,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women's studies, post-colonial studies, ethnic literature studies and various cultural studies. The uppercase "other" seems to have taken on the impossible task of bringing together all the heterosexual (strangeness). However, the problem that needs to be solved is perhaps not to point to the way in which the other is recognized and criticized in the text's symbolic game, but to reflect on the presupposition of the study of the other, that is, the other can be reproduced. Thematic (thematized). For saying and incorporating criticism Based on the contemporary French philosopher Levinas (Emmanuel Levinas) 's theory of the other,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it is possible for the other to resist the "non-resistance" of me / subject, that is, a kind of (alterity) other than intentionality. The literary study is thinking about the "impossible other" but also exposes its own legitimacy crisis. Perhaps this desperate situation (aporia) is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1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雷;;历史的受害者与拯救者——论《耻》中女性的命运[J];青年文学家;2011年16期
2 秦红丽;;他者对道林·格雷自我的塑造——从拉康的镜像理论解读《道林格雷的画像》[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3 杜鹏;;他者的联结——《自我封闭》的后女性主义解读[J];教育教学论坛;2009年02期
4 杜鹏;;他者的联结——《自我封闭》的后女性主义解读[J];教育教学论坛;2009年08期
5 莫妮卡·斯比利登;;在旅行写作的镜子里:欧洲及其他者(英文)[J];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04期
6 谌英;;《弗兰肯斯坦》中的怪物——女性边缘化处境的隐喻[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7 李静;;种族主义话语下的“夹缝人”奥赛罗[J];青年文学家;2011年13期
8 王影君;;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属性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徐慧;;究竟哪个才是真相——浅析《另一次死亡》中的叙述手法与身份认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10 毛凌滢;;《红字》中的镜子意象及其叙事意蕴[J];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智欢;;论《女勇士》中的东方主义[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蔡婷婷;;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情感关系透视黛西·费伊的存在价值[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于珊;;《天一言》中“天一”的“俄狄浦斯情结”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天然;;中国饮食文化的他者形象——评《华女阿五》和《女勇士》(英文)[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孟玲;;正确地认知自我与他者——对《上海孤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林丽贤;;幻想监狱:论《蝴蝶君》中的蝴蝶固像对东西方想象力的束缚[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林文静;;罗莎的自我——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读小说《大披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汤瑶;;《蝇王》男权社会里被沉默的女性声音[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杨倩倩;;掀开毛姆的“彩色面纱”——《彩色的面纱》的东方主义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10 郭跃华;;《蝴蝶君》中的霸权主义意识形态[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京记者 吴越;勒克莱齐奥文学,通过梦想解除枷锁[N];文汇报;2009年
2 王炎;伟大的诗歌注定是另一种形式的思想[N];中华读书报;2010年
3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秦旭 顾明栋;理论和消失的未来[N];文汇报;2011年
4 陈众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从调笑文艺的消解功能到文艺标准的重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王守仁;外国文学研究呼唤创新[N];文艺报;2002年
6 李洪华;新移民文学的文化身份、人性书写和创作成就[N];文艺报;2009年
7 张德明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当代欧美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与文学叙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CBN记者 苏娅;勒克莱齐奥:愿与杜甫结伴旅行[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9 赵稀方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的后殖民颠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黄梅;默多克与unselfing[N];中华读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冬;W.S.默温诗之欲望与无限性[D];南京大学;2011年
2 赵淑洁;等待不在场的他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姚京明;中国镜像的明与暗[D];复旦大学;2005年
4 王晓燕;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康拉德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5 蒋花;压抑的自我,异化的人生[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马广利;文化霸权:后殖民批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车凤成;为被承认而斗争—贝娄作品主题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苗永敏;拒绝妥协[D];苏州大学;2010年
9 杜涛;“此”与“彼”:后殖民视阈下的流散美国华人文学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刘晓华;失落与回归:默多克小说中人的本质问题[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曦;《印度之行》中的他者[D];四川大学;2006年
2 李毅;言说美国属性[D];武汉大学;2005年
3 周建;罗琳的“隐身衣”[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唐琼;芥川龙之介和中国形象[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周新;麦尔维尔小说中的后殖民主义[D];黑龙江大学;2005年
6 张平;论《喜福会》中的东方主义及反东方主义元素[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魏琼华;《黑暗的心》所体现的康拉德的帝国主义情结[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奕;双重他者的声音[D];重庆大学;2010年
9 曹英慧;[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潘俊梅;赛珍珠三部作品中的中国他者形象之演变[D];安徽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111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411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