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穿越的荣誉——诺贝尔文学奖平议
[Abstract]:For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has been beneficial to mankind and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world literature. However, people have misread and imagine this honor, so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identify and clarify the source of this honor. The ideal tendency in the Nobel will is the only criterion for the selection of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the century-long practice of the executor, it was carried out from the narrow interpretation of the original conservatism to the later exploration of the opening and pluralistic interpretation. Until now, it no longer insists on being the only standard to make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different and changing with the tim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and politics has always been controversial. It is not only the conflict between objective effect and evaluation intention, but also the complex composition of the jury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different ideologies and cultural values. Translation of excellent literature of non-European languages is the first threshold of the award evaluation process. Although there is a profound and powerful ideology of Eurocentrism, it is the predestined destiny of the western attribute of the award. Now the Swedish Academy of Letters claims that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is not awarded to the best writers, but is mainly about investments or bets that foster potential literary genius. Their task was to "find" neglected literature among the little-known writers, not to add to the success of a successful writer.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s not the Olympic Games of Literature, nor the UN Tribunal of Literature, so it is not a story to win a prize like a fairy tale.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1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云军;李宏;;论伊凡·蒲宁的“理想倾向”[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周长才;巴金与诺贝尔文学奖[J];外国文学;2000年05期
3 陈黎明;沙家强;;“真实”的边界——重读《百年孤独》[J];名作欣赏;2008年15期
4 詹晓娟;;诺贝尔文学奖的世界化历程[J];科学中国人;2012年21期
5 郑惠生;通俗小说的认识判断与价值判断——对孔庆东博士《通俗小说的概念误区》的学术批评[J];汕头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6 胡蔚;;政治·语言·家园——赫塔·米勒的文学观[J];探索与争鸣;2010年01期
7 王宁;;多丽丝·莱辛的获奖及其启示[J];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02期
8 吴秀明;董雪;;诺贝尔文学奖与文学语言翻译——兼谈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文化应对策略[J];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05期
9 王晓路;潘纯琳;肖庆华;蒋欣欣;;作为一个文学事件的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四人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03期
10 欧荣;;国内外诺贝尔文学奖研究综述[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0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晓旭;20世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统计与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2 朱信华;通往“理想主义”的文学之旅[D];暨南大学;2008年
3 党云峰;中西生命英雄形象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4 李颖;唐诗英译中的意象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姚金;2001-2009诺贝尔文学奖分析[D];河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多弼;王宏图;;漫谈诺贝尔文学奖[J];上海文学;2003年10期
2 冬人;;究竟谁是诺贝尔理想中的作家?[J];世界文化;1987年01期
3 张薇;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标准与审美标准[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06期
4 周丹;诺贝尔文学奖的理性思考[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吉卜林 ,熊磊;白海豹[J];东方少年(阳光阅读);2004年01期
6 罗明洲;;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回眸[J];作家;2009年22期
7 高建平;;诺贝尔奖不是文学法庭?[J];文化月刊;2000年04期
8 郭枫;一个严肃的玩笑——二○○○诺贝尔文学奖纵横谈[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03期
9 陶怡心;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作家之希望[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7年03期
10 江溶;《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谈创作》[J];文艺研究;198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善洁;;大江健三郎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启示[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2 罗晓云;;手中的鸟——析莫里森《宠儿》中的环境描写[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3 曹志明;郭丽萍;;大江健三郎与其初期作品[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4 李唯中;;纳·迈哈富兹小说艺术的发展阶段[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三期)[C];1996年
5 ;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6)[C];1999年
6 刘浩;;“巴比特式”人物论[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7 王国富;;论《巴尔塔斯画院》[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8 黄少红;;“一叶知秋”——所罗门之歌》的文化思考[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翁珲珲;;莫里森笔下弱小黑人女性的叛逆声音[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10 杜志卿;;解读维奥莉特的悲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孟举;诺贝尔文学奖的“理想倾向”原则[N];文艺报;2005年
2 杨振同;谁都想到了,,就是没有想到耶利内克[N];深圳商报;2004年
3 本报驻安卡拉记者站 孙晓敏 李玉东;发现表达文化冲突与交融的新符号[N];光明日报;2006年
4 本报驻伦敦记者 郭林;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获诺贝尔文学奖[N];光明日报;2008年
5 王理行;诺贝尔文学奖与文学的悲哀[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蒲荔子邋实习生 赵文君;文学奖离读者越来越远?[N];南方日报;2007年
7 刘慧邋曹小波;诺奖新得主著作杭州冷清销售[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8 王杨;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N];文艺报;2008年
9 记者 蒲荔子;德女作家赫塔·米勒获诺贝尔文学奖[N];南方日报;2009年
10 张兰阁;存在房间的闯入者和窥探者[N];北京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敬慧;永远的异乡客[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2 陈弘;论帕特里克·怀特小说中的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m 波;乱中求序—《喧哗与骚动》的文体特质[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4 鲁晓雁;隐含于启蒙批判中的对启蒙的延伸[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蔡圣勤;孤岛意识:帝国流散群知识分子的书写状况[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玲;索尔·贝娄主要作品中男主人公的受害特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王燕;哈罗德·品特戏剧话语里沉默现象的语用文体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修树新;托妮·莫里森小说的文学伦理学批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兰守亭;人的困境与拯救——库切小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苗永敏;拒绝妥协[D];苏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金;2001-2009诺贝尔文学奖分析[D];河南大学;2010年
2 朱信华;通往“理想主义”的文学之旅[D];暨南大学;2008年
3 何真;论达里奥·福喜剧的特点[D];上海戏剧学院;2007年
4 高海燕;对海因里希·伯尔的小说《女士及众生相》的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刘丽杰;追寻最后一片净土[D];吉林大学;2008年
6 周权;对荒诞世界的冷峻思考与独特的叙述视角[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7 余嘉;森林之舞:后殖民语境下的索因卡剧作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刘伟;永恒的生命之树[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6年
9 宋赛南;“神话”解构中的“诗意”书写[D];山东大学;2007年
10 黄萍萍;克洛德·西蒙小说中的空间形式和互文性[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121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412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