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纽约三部曲》中的异化主题分析

发布时间:2019-01-28 18:00
【摘要】: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1947-)是美国当代最勇于创新的小说家之一。奥斯特在作品中对后现代社会生存危机的揭露以及对其出路的思考和探求,赋予了他当代美国小说家所罕有的哲学深度,被称为“美国当代最能给人们以智性启迪的小说家”。本论文选择奥斯特的成名作《纽约三部曲》(《玻璃城》、《幽灵》和《锁闭的房间》)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三部曲》如何以一系列孤独的守望者形象深刻地描摹二十世纪中后期以纽约为代表的城市虚无精神和现代都市人孤独、迷失、绝望的异化生活状态。 本论文运用美国当代著名精神分析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埃里希·弗洛姆的相关异化理论探讨奥斯特在《三部曲》中反映的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异化。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奥斯特本人及其文学成就,简述《三部曲》的主要内容及其国内外文学评论,本论文的理论基础和结构。第二部分分别从社会空间、生产与消费三个领域揭露无孔不入的社会异化现象。一为社会空间,主要从三部曲中的外部空间走向内部空间,如,城市、房间、门、窗等,透视现代人的隔离与孤独;再以弗洛姆的人类生存的关联性理论为衔接点,从隔离转到作为人类基本需求之一关联性的施虐与被虐的异化;二为生产领域中弗洛姆称之为人类生命力的生产力异化,如政府机构职能的扭曲、侦探能力和作家创作力的退化与丧失;三为人们的消费异化。消费异化包括补偿性消费和被动性消费。《玻璃城》中奎恩通过疯狂的补偿性消费写作来证实自我及存在,但这种企图留下的只是空虚和自我迷失;而当人们在休闲活动时感受不到快乐或感受到的只是消极的快乐时便是被动性消费。奎恩在他最喜欢的休闲活动散步中,他的身体机械化,唯一感受就是自我的迷失;此外,在《锁闭的房间》里无名叙述者的奢侈、腐化的生活使其陷入迷失和无望的极度痛苦之中。第三部分分别从家庭成员、侦探和朋友三方面揭露人与人的异化。《玻璃城》中家庭成员异化主要体现在老斯蒂尔曼对儿子彼得的父权统治和成人后的彼得受到妻子的无形掌控;侦探的异化体现在他们对工作的无能为力和无规则两方面,如《玻璃城》和《幽灵》中主人公奎恩和布鲁对其侦探工作的无力和发现现实与理想不符时的焦虑。朋友的异化体现在《锁闭的房间》里叙述者对范肖的友情从崇拜到憎恨扭曲的整个过程。总之,在纽约城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缩影里,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相互利用的关系,变成了物与物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失去了正常爱的情感,唯有疏远和冷漠。第四部分为结语。奥斯特对当今社会异化现象的真实揭露深刻而又全面,有助于人们对社会发展进行反思,有助于人们踏上追求自我的正确道路,从而不乏一定的现实意义。
[Abstract]:Paul Auster,1947- is one of the most innovative novelists in contemporary America. In his works, Oster exposed the crisis of postmodern society and thought and explored its outlet, which gave him the rare philosophical depth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novelists, and was called "the most intellectual novelist in the contemporary American era". In this thesis, Oster's famous New York trilogy (Glass City, Ghost and locked rooms) was chos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depict the city nihilism represented by New York in the middle and late 20th century and the dissimilation living state of modern city people who are lonely lost and desperate with a series of lonely catcher images.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the famous American psychoanalysts. Erich Fromm,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of the Frankfurt School of Marxism in the West, discusses the alienation of man and society and between man and man as reflected in Oster's trilogy.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Oster himself and his literary achievements, briefly describe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trilogy and its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ry review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structure of this paper. The second part exposes the pervasive social alienation from three fields: social spac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First, the social space, mainly from the external space in the trilogy to the internal space, such as, cities, rooms, doors, windows and so on, perspective modern isolation and loneliness; Then, based on Fromm's relevance theory of human existence, it turns from isolation to the alienation of abuse and abuse as one of the basic human needs. The second is the alienation of productive forces, which Fromm calls human vitality in the field of production, such as the distortion of the functions of government agencies, the degradation and loss of detective ability and writers' creativity, and the alienation of people's consumption. Consumption alienation includes compensatory consumption and passive consumption. In Glass City, Quinn proves his self and existence through his frantic compensatory consumption writing, but this attempt only leaves the emptiness and self-loss. Passive consumption is when people feel no pleasure in leisure activities or feel only negative happiness. Quinn walks in his favorite leisure activities, his body mechanized, the only feeling is the loss of self; Moreover, the luxury of the nameless narrator in the locked Room, the decay of life plunged him into the agony of loss and hopelessness. The third part starts from the family members, Detectives and friends reveal the alienation of people in three aspects. The alienation of family members in Glass City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patriarchal rule of old Steelman over his son Peter and the invisible control of his wife when he is an adult. The alienation of detectives lies in their powerlessness and irregularity in their work, such as the inability of the protagonists Quinn and Blu in Glass City and Ghost to find out that the reality is not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ideal. The alienation of friends is reflected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narrator's friendship from worship to hatred in locked room. In short, in the epitome of the capitalist society of New York C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man becomes the relationship of mutual u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ngs and things, and the loss of normal love between people, only alienation and indifference. The fourth part is the conclusion. Oster's deep and comprehensive exposure to the alienation in the present society is helpful for people to reflect o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o set foot on the correct road of pursuing themselves, which has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米子;;作为“反映”的艺术——“三部曲”刘椺个展[J];荣宝斋;2011年06期

2 朱杰;;瑞典“新人”——莎兰德以及拉森的“千禧年三部曲”[J];书城;2011年08期

3 何镇邦;;土地的史诗 文明的追问——重读赵本夫的“地母”三部曲[J];小说评论;2011年04期

4 俞小石;;谁为荼苦,其甘如荠[J];茶博览;2011年03期

5 张焕香;;从早期三部曲看夏目漱石小说的传统美[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海外文坛[J];文学教育(上);2011年08期

7 赵敏;;入形 入情 入神三部曲——对戏剧舞台美术设计的思考[J];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04期

8 陶长坤;;大青山烽火长卷 新世纪文苑鲜葩——评田彬的“抗战三部曲”[J];草原;2011年07期

9 孟岩;;变种人的崛起[J];大众电影;2011年11期

10 刘思凡;;向童年说再见[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2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勇;;映照“千奇百怪世相”的多棱镜——论李R既顺て壳慕峁固厣玔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2 张慧仁;;艾克的自然情结——解读威廉·福克纳“大森林三部曲”[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3 陈开鸣;;关于重新评价《蚀》三部曲的辨析[A];2004乌蒙论坛论文集(三)[C];2004年

4 胡兴定;;我的《老龄三部曲》与四“二”老年发展观[A];第三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刘鸿;;小学数学第一册应用题教学三部曲[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年

6 ;前言[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朱秀静;;浅谈手术室护士手术配合三部曲[A];全国第十一届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7年

8 周志敏;;培育市场 规范市场 发展市场——浅谈汽配市场的“三部曲”[A];21世纪中国汽配市场论文集(二)[C];2003年

9 李志宁;;实施会员发展三部曲,突破会员规模发展瓶颈——商务领航会员放号策略初探[A];2007中国科协年会——通信与信息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丁丽芳;;高三班级管理三部曲——把握心理、建立信任、树立信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易飞邋通讯员 符坚;韶华“黄河·长江·大海”三部曲在汉展出[N];湖北日报;2008年

2 傅科白;千禧三部曲的传奇与风雨[N];东方早报;2010年

3 记者 易飞;《乡村三部曲》研讨会在汉举行[N];湖北日报;2010年

4 记者 张乔 通讯员 王洪宝;石泉唱响新春三部曲[N];安康日报;2011年

5 谭薇;电影三部曲之殇[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6 记者 孙楠;发展时尚产业三部曲[N];国际商报;2011年

7 李罡 明晶;清风奏响三部曲服务群众惠民生[N];通化日报;2011年

8 向秀芳 牟伦琼 刘艳;倾情演绎“三万”活动三部曲[N];中国人口报;2011年

9 记者 郑远菊 通讯员 刘艳;倾情演绎“三万”三部曲[N];恩施日报;2011年

10 记者 李明勇 通讯员 程文新 彭清华;彭贤兰的致富三部曲[N];恩施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钫;贫乏之中的艺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曾军山;斯诺普斯三部曲的互文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生庭;冲突的自我与身份的建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史月;嘉黛·萨曼内战三部曲中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陆怡玮;“思想式写作”造就的得与失[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管南异;进退之间—本杰明·狄思累利的“青年英格兰”三部曲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胡怡君;贝克特小说中的时间难题[D];复旦大学;2011年

8 卢铭君;论美狄亚疯癫的主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徐琼星;危险的自由——莫妮卡·马龙作品主题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陈英;毁灭、建构与超越:苏珊·桑塔格虚构作品中死亡疾病主题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娟娟;多丽丝·莱辛《幸存者回忆录》中的空间叙述[D];西南大学;2011年

2 刘洁;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的不可靠叙述者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3 赵艳;解析《啊,,拓荒者!》的叙事艺术[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魏艳君;《洛丽塔》和《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不可靠叙述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5 杨咏霞;解构后的重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娇娇;金·庞得斯《失控飞行的艺术》之叙事特色[D];河南大学;2010年

7 云帆;殖民地上的男性气概:对毛姆的东方小说中男性主体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瞿亚妮;诘问历史 颠覆叙述[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9 罗韵;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确立[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10 黄一畅;复杂人性的质询[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4171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4171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6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