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对美国文学当中的“荒野”意象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31 12:05
【摘要】:由于在美国文学当中森林的代名词是荒野,而从文学隐喻上来看,一方面象征着罪恶和危险,另一方面象征着自由和个人。作为一段真实的历史记载,早期作家对殖民地初期二元性的荒野意象有着深切的感受,而这些早期作家切身经历的客观描述则发展成为后来作家隐喻所遵循的原则之一。在荒野当中往往能够让美国作家获得创作的灵感,通过理想化荒野,将其勾勒成为脱离社会限制的理想社会。在整个美国文学发展历史当中,荒野意象这属于主要的主题之一,并且与美国的其他文化共同形成美国的传统文学体系。
[Abstract]:In American literature, forest is synonymous with wilderness, and from literary metaphor, on the one hand, it symbolizes sin and danger, on the other hand, it symbolizes freedom and individual. As a true historical record, the early writers had a deep feeling about the dualistic wilderness image in the early colonial period, and the objective description of the personal experience of these early writers developed into one of the principles followed by the later writer's metaphor. In the wilderness, American writers can often be inspired to idealize the wilderness and outline it as an ideal society free from social restrictions.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literature, wilderness image is one of the main themes, and together with other American cultures, it forms the traditional literary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
【作者单位】: 乐山师范学院;
【分类号】:I712.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梅;;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颜色词的象征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2 陈漏希;;红字的救赎、忏悔和背叛——《红字》中的三种象征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3 李永建;;认同与怀疑的交织——浅析《红字》的性别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4 韩卓亚;;《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狂欢化色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5 程云艳;;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之于我们的现实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6 李可桢;;《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情节原型探究[J];安顺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宋建华;“隐蔽”的主人公——《红字》、《荆棘鸟》与《蝴蝶梦》的写作手法比较[J];北方论丛;2001年05期

8 胡学平;;论《红字》中字母“A”象征意义的嬗变[J];长城;2010年10期

9 杨红梅;;《了不起的盖茨比》悲剧实质浅析[J];长城;2011年02期

10 肖著华;;《红字》中玫瑰的象征意义浅析[J];长城;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卢普玲;人物与叙述[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3 寇旭华;从个体与异化社会的二元对立到超越对立[D];吉林大学;2012年

4 李晓娜;村上春树与美国现代文学[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波;菲茨杰拉德小说的叙事艺术[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凤娟;英汉语法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3 陈晶;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的崛起和幻灭[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4 廉丽;论小说文本叙事中的符号意蕴[D];齐齐哈尔大学;2011年

5 吕拯;论菲茨杰拉德的悲剧小说[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冬梅;与生为邻[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郭章容;论音乐与菲茨杰拉德的创作[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赵静媛;论文学作品中副语言的翻译[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9 聂春阁;翻译中文化传递的可接受性[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10 杨丽萍;从符号学视角探索语际翻译[D];兰州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庆庆;;失落的伊甸园——论《熊》中的荒野意象[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荒野;;荒野意象(二首)[J];天涯;1992年01期

3 李昱;美国意象派诗歌探源[J];巢湖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4 杜凤兰;王丽;;神话原型批评与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主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5 尚必武;二元关系的整合与分离——评《厄舍府的倒塌》[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安希贤;;意境和主题的结合:中国意境视野下的《雪夜林边小驻》[J];甘肃高师学报;2011年01期

7 曾莉;任晓晋;;困境与超越——浅论美国经典文学作品中“树”的意象[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2期

8 李红梅;;论《致海伦》中的美、爱与死亡[J];名作欣赏;2011年24期

9 毛明;;美国当代诗人斯奈德的生态诗学述略[J];当代文坛;2011年02期

10 朱小琳;;扭曲的生命,不屈的灵魂:论托妮·莫里森小说的暴力禁忌意象及意义[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雪;;人与“绝对”的较量——戈麦用诗歌与人生演绎死亡[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秀泉;;意象疗法治验实例[A];二零零四年度全国精神病专业第八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郭英珍;;隐喻的语用文化对比与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祝菊贤;;论魏晋南朝诗歌宣叙意象的美学特征[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5 刘新文;;笛子类的意象在北宋诗词名篇中的作用[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丛滋杭;;论艾略特早期诗歌的沟通障碍[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桂荣;;归趋新的审美维度——方方近作的诗学特征[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杨亚岚;王文轲;;词中之月与生命之月——简析李煜词中“月”的意象[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9 王士芬;张瑞兰;彭聃龄;;汉字意象值与意义值的测定[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10 李世庆;;城市设计的准则:以“公众意象”为本——以上海市鲁迅公园附近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西来 陈建功 韩作荣 李小雨 毕胜 文羽 张同吾 吴义勤;他按准了时代的脉搏[N];文艺报;2010年

2 邵振国;撒网于湍急的水面[N];文艺报;2011年

3 刘新文;北宋诗词中的笛子类意象[N];光明日报;2004年

4 朱先树;短诗的魅力[N];文艺报;2006年

5 记者 刘秀娟;鲁院高研班举办诗歌研讨会[N];文艺报;2009年

6 记者 李静;神韵注油彩 成竹生意象[N];东营日报;2010年

7 林木;杜泳樵油画的东方意象境界[N];经济日报;2001年

8 余凤高;浪漫主义者的肺结核病意象[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陈云;形象 意象 兴象[N];美术报;2007年

10 杨飞云;具像中的意象参与[N];中国文化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小琳;回归与超越[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唐海东;异域情调·故国想像·原乡记忆[D];复旦大学;2010年

3 许兴宝;文化视域中的宋词意象初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鲁杰;中医意象思维的心理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蔡俊;超越生态印第安:论露易丝·厄德里克小说中的自然主题[D];南京大学;2011年

6 魏燕;平衡的寻求:在道德和美之间[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明;“医者意也”的心理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8 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9 王浩滢;中国写意画的美学特质[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10 许晓晴;中古隐逸诗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晶;论安德森短篇小说的“表现形式”[D];黑龙江大学;2007年

2 郑晓莉;劳伦斯诗歌中意象之表现及性爱之描述[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骏;从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看英国文学中的荒岛意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仝铮铮;无边的悲怆与苍凉[D];扬州大学;2002年

5 邓月萍;论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英译[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陈纯尘;余华小说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7 石健;从个人到众人的艰难跋涉[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陈代球;汉语旅游文本中文化负载及意象的翻译:功能翻译观[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9 常金莲;《金瓶梅》意象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10 黄善文;林景熙诗歌意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213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5213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d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