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美国小说对世博会的狂欢式重构
发布时间:2019-08-12 10:11
【摘要】:世博会已有很长的历史,在人类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文学中也屡见不鲜。世博会虽起源于欧洲,美国世博会却始终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上及文学中均是如此。本文选择理查德·派克的《良辰美景》(2001)、埃里克·拉森的《白城恶魔》(2003)以及E.L.多克特罗的《世博会》(1985)三部当代美国小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文本对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和1939-1940纽约世博会的再现,本文指出这三部作品对美国世博会的结构、价值体系及作用进行了狂欢式重构,挑战了世博官方的霸权主义,并使文本中的世博会适应于反独白化的新时代发展。 本文借鉴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从“狎昵接触”、“双重性”和“统一”三个层面出发并对其略作修正,分析小说对世博会的重构。第一章探讨《良辰美景》中的狂欢式狎昵接触。根据巴赫金的理论,狂欢式狎昵接触把原本遥远的和分开的人和事物拉近,使其进行具体直接的互动。在文中,狂欢气氛笼罩整个世博会。人们自身以及他们的话语和文化都进行着自由直接的接触,世博会的等级结构被取消了。第二章阐释《白城恶魔》中的狂欢式双重性。巴赫金指出,狂欢式双重性意即对立的两极共生共存,相互理解与映照。文中的这种双重性思想超越了具体的狂欢式狎昵接触,将世博会置于更大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考量。在这部小说中,世博会与外界相互映照,共同反映社会的不一致性。第三章分析《世博会》中的狂欢式统一。巴赫金认为,在狂欢中,人与世界成为有机的具有生产性的统一体。小说在揭示世博会及其所在世界的无序性上更进一步,展现了世博会与个人生活相融合的可能性。 小说文本赋予了世博会灵活易变的形态结构,使其成为无序社会的组成部分之一,并最终有利于人类的理想生存状态。这三部小说体现了自由的非完成性的狂欢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对世博会当下的困境做出了回应,并为人们理解文学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范本。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712.074
本文编号:2525645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国平;;给“坏孩子”一片天空——评电影《杀生》[J];大众电影;2012年11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驻京记者 杨春;百件微博热点谣言比例超1/3[N];南方日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顾舜若;论当代美国小说对世博会的狂欢式重构[D];南京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256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525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