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魔山》之“梦”话《魔山》

发布时间:2019-09-07 11:12
【摘要】:“梦”在托马斯·曼的小说《魔山》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对解读该小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弗氏关于性和释梦的理论在小说主人公的夜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说明了他在山上滞留七年,表面上是因为他疑似也患上了肺结核,实际上是潜意识中的性爱作俑。作者通过雪地迷路,并兼用性爱象征物和意识流手法对汉斯在山上的性爱生活做了一个象征性的总结。同时转向评论当时在西方社会盛行的人文主义和超人哲学这两种对立的思潮,表现出对二者均有扬弃的倾向。继而作者借用梦境的荒诞性质,将美好与邪恶并置,意在说明人性中既有美好善良,又有丑陋邪恶,并将这种认知用以对现实的理解,看到了其中的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着极强的反感和抵触情绪,二次战争的阴云聚集之中。小说的主人公从人性的两面出发,表达了自己的愿景和忧虑。运用弗洛伊德“白日梦”的理论,直接说明了作者的经历、亲朋及现实社会对《魔山》创作的影响,窥探到作者本人深层的潜意识,,看到他对一战前人们精神病态的披露和二战前作者自身的迷茫及其对人类前途的忧患意识。借助《魔山》之“梦”进一步解读《魔山》不失为一种新的有价值的尝试。
【学位授予单位】:集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516.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武能;《魔山》初探[J];当代文坛;1992年01期

2 黄燎宇;《魔山》是怎样一本书[J];外国文学;1996年04期

3 李昌珂;云气氤氲话《魔山》──评托马斯·曼小说《魔山》[J];国外文学;1996年03期

4 于冬云;众声喧哗的“魔山”——论《魔山》的对话性叙述特色[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5 顾梅珑;《魔山》与托马斯·曼的审美主义思想[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周泽雄;[裁书刀下]之三——时间的殊相[J];书屋;1999年03期

7 王炎;《魔山》对时间的追问[J];外国文学;2005年01期

8 卫茂平;托马斯·曼《魔山》中的中西文化评论及《绿蒂在魏玛》中的“中国格言”[J];中国比较文学;1994年02期

9 雪声;托马斯·曼及其创作生涯[J];译林;1996年02期

10 格非;长篇小说的文体和结构[J];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薛晓金;;文化产业改革促进北京戏剧演出的繁荣[A];当代北京研究(2010年第2期)[C];2009年

2 吴福辉;;予且小说论[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李世琦;作品和人格一样伟大[N];深圳商报;2004年

2 北塔 (现代文学馆);从“魔山”到宝山[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3 张英;伟大的穆齐尔[N];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

4 易名;读书,是伟大的精神冒险[N];深圳商报;2002年

5 张筱云;《堂·吉诃德》被评为世界最佳图书[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6 吴岳添;《杨武能译文集》:呕心沥血的翻译精品[N];中华读书报;2003年

7 郭久麟;壮丽辉煌的第三次浪潮[N];中国文化报;2000年

8 林均;“德国文学教皇”梳理经典[N];文学报;2003年

9 赵柏田;走向澄明之境[N];文艺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静;《魔山》之“梦”话《魔山》[D];集美大学;2012年

2 阮贞;等值理论视角下的文学作品翻译[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3 何伟斌;世俗化·日常化·碎片化:“现代性”无根状态的三种感受[D];暨南大学;2010年

4 贾正;老舍小说的审丑化倾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陶雄;焦虑与恬静[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1年

6 谭敏;现代小说中的“隐形女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彭少华;论《骆驼祥子》的版本变迁与老舍的文化尴尬[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329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5329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0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