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悖爱的道德审美与虚妄的自我救赎——《吉姆老爷》解读

发布时间:2019-09-07 13:09
【摘要】:康拉德崇尚西方传统的道德审美理念,视骑士精神为高尚的美德。他作品中的男性主人公大多执着于各自的道德审美标准。《吉姆老爷》中的吉姆便是其典型,他崇尚骑士精神,视荣誉如生命。然而,吉姆虚妄的骑士梦想和有悖于人性与爱的道德审美理念彰显了其冷漠的大男子主义。他为维护自己的虚荣和自我救赎而将女性物化,并将其作为建构自我的镜像参照。这一切最终摧毁了自己和妻子的人生与爱情。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大连大学英语学院;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聪贤;;骑士精神在欧美文学中的衍变[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唐国清;;试论欧洲文学中的骑士精神[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刘金凤;王佳棋;;浅析西方骑士文学的“情”与“义”[J];飞天;2010年02期

4 李翠;;中国侠义精神与西方骑士精神之比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莫运平;但丁《神曲》的救赎主题[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6 陈威卫;人类救赎与自救的幻灭——评威廉·斯泰伦的《索菲的选择》[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7 徐田秀;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原罪”与“救赎”的悲剧色彩[J];求索;2004年03期

8 张玲玲;罪恶的救赎——《永别了,武器》中凯瑟琳的基督隐喻[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康杰,苏新连;论《红字》中的死亡与救赎主题[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5期

10 刘m 波;荣誉、理想、慷慨、爱情——昆丁堂吉诃德式的骑士精神及其表现[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陈研;;从精神的流浪到精神的永恒——《伙计》的主题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杨倩倩;;掀开毛姆的“彩色面纱”——《彩色的面纱》的东方主义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3 张和龙;;当代爱尔兰女作家创作管窥[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4 王峰;;失乐园与复乐园——列·托尔斯泰精神历险的一种注解[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新浪;符号海洋中的真实救赎[N];中国保险报;2003年

2 周阅;死亡与救赎[N];深圳商报;2002年

3 张锐强;原罪与救赎[N];中国质量报;2002年

4 周阅 发自日本爱知大学;死亡与救赎[N];中华读书报;2001年

5 方磊;世界就是荒原[N];中国保险报;2004年

6 曾立平;告诉你另一个美国[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袁筱一;做一个“坚强的女人”[N];文汇报;2011年

8 罗辑;寓言·惊愕·神迹[N];中国文化报;2001年

9 张亮(南京大学哲学系);命运的关联[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10 王立刚(北京大学在读硕士);当悬念柔软以后[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戚咏梅;深陷重围的骑士精神——高文诗人及其《高文爵士和绿色骑士》[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宏薇;托妮·莫里森宗教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庞伟奇;直面虚无的灵魂救赎[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胡琳;欧洲近代长篇小说成型过程中的史诗距离与文体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燕;创伤·生存·救赎[D];苏州大学;2012年

6 李玉双;夏目漱石文学创作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7 刘锟;东正教精神与俄罗斯文学[D];黑龙江大学;2004年

8 刘进;“权威”与“经验”之对话[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高灵英;苏格兰民族形象的塑造:沃尔特·司各特爵士的苏格兰历史小说主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10 周桂君;现代性语境下跨文化作家的创伤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延红;试论弥尔顿三部长诗中的救赎主题[D];湘潭大学;2008年

2 欧阳碧诺;从救赎到被救赎[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3 陈建敏;向死而生[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宗艳玲;“通向内在之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肖绯霞;存在的荒诞与救赎的渴望[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6 施志媛;弗罗多追寻救赎之路[D];武汉大学;2005年

7 叶静;罪恶世界的女先知[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杨友玉;当上帝缺席的时候[D];河南大学;2006年

9 周晓玲;废墟上的理想—本雅明寓言理论研究[D];汕头大学;2007年

10 徐桁;救赎孤独——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孤独者”形象浅论陀氏的“孤独观”[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330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5330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d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