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美学的意识形态介入——本尼特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与超越
【作者单位】: 湘潭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齐美尔与法兰克福学派文艺理论的关联研究”(10CZW007)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51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托尼·贝内特;张来民;;俄国形式主义与巴赫金的历史诗学[J];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2 托尼·贝内特;张来民;;形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J];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国建;论现代诗的“间离效果”[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2 周全田;禅思与诗思的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3 单传友;;时间间距:意义的创生之渠——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李晓丹;;广告作品意蕴传播的特点[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5期
5 陈黎;从康德到巴尔特:西方形式主义文论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6 周志高,刘县军;《德伯家的苔丝》悲剧成因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王娟萍;;西方电影中的隐喻修辞[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苏维娜;;陌生化的审美之维——读《致羞涩的情人》管窥陌生化的艺术魅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9 宋时磊;;侦探、知识与玫瑰——对艾柯《玫瑰之名》的重新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10 徐黄鹂;;从语言学角度看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研究方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阎嘉;;戴维·哈维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传统[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王耀华;;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跨文化音乐比较学的理论基础和特点[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3 高坚;高红艳;;新闻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试探[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4 江耘;;香港电视新闻之特点分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5 俞吾金;;G.A·柯亨的功能解释理论批判——兼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决定论的新形式[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金瑶梅;;试论阿尔都塞后期自我反思的三大缘起[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7 吕鹏;;生产机制与接受机制的共谋——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符号学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朱武雄;;民间宗教的语言与城镇化农村治理——以妈祖信仰为例[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李龙;;文学理论的“问题性”:语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10 陈粤;;略论马克思文艺意识形态学说的理论语境[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郭星;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陈红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D];南开大学;2010年
9 陈爱萍;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徐进波;中国山水画装饰性探微[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3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庆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金芝;职教师资培训中双元制模式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伟伟;对中国旗袍文化之美的符号学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任晓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探究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崔妮;论伊瑟尔的阅读理论及其深化[D];西北大学;2010年
9 李姝瑶;感官代偿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D];南昌大学;2010年
10 程治隆;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雍青;孙芳兰;;俄国形式主义接受中的思维问题与当代文论转型[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2 李炜;;文学性:从自救到解构[J];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03期
3 杨向荣;姜文君;;陌生化与语言的牢笼——詹姆逊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与超越[J];探求;2009年03期
4 薛金金;;论《被背弃的老祖母》中的陌生化手法[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05期
5 樊锦鑫;;俄国形式主义论陌生化是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01期
6 樊锦鑫;;俄国形式主义论陌生化是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87年01期
7 晓风;;一段历史的复活[J];读书;1991年04期
8 高燕;文学史:形式、体系与功能——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演进观述评[J];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06期
9 郜莉;;谈俄国形式主义中的“形式”的概念[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冯宪光;;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变革的意义[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王本朝;;论艺术的商品化与商品的艺术化[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2 曾军;;问题意识的对话——关于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3 刘英凯;王婷婷;;移情类移就修辞格的标记性特征及其修辞特色[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高万云;;文学语言的哲学思考[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5 周晓秋;;浅谈《新诗戏剧化》和英美新批评的影响[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孟云飞;;流行书风浅议[A];北京三希堂艺术院艺术家文集[C];2007年
7 汪政;晓华;;批评的本体相位[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晓;远离尘嚣的探寻[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王晓峰;文艺理论与批评的末路与新生[N];辽宁日报;2008年
3 陈太胜;结构主义批评在中国[N];文艺报;2000年
4 唐宏峰;阐释与梳理现代西方美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5 唐宏峰;现代西方美学研究的新收获[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彭定安;新世纪文学理论、批评新走向[N];辽宁日报;2001年
7 王一川;全面思索20世纪俄罗斯文学批评状况[N];文艺报;2001年
8 黄应全;立场意识[N];文艺报;2001年
9 张智庭;走进“符号学”领域[N];中华读书报;2001年
10 敬文东;逆着柏拉图艰难地飞升[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丹;语言意识与语言批评的演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欣;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之形式主义批评[D];吉林大学;2008年
3 肖翠云;行走在文本与文化之间[D];苏州大学;2006年
4 蔡欢江;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文学史书写[D];浙江大学;2006年
5 杨燕;什克洛夫斯基诗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6 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7 王妍慧;“表现性形式”的历史呈现[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赵宏宇;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对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9 杜明业;詹姆逊的文学形式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10 肖谊;论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美国小说的元虚构性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向阳;俄国形式主义暨陌生化理论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李文慧;陌生化理论:从俄国形式主义到新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3 黄兰叶;论托尼·本尼特的社会文化批评[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4 彭娟;论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D];武汉大学;2005年
5 蔡亚敏;论E.E.肯明斯诗歌中陌生化手法的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宋学清;艰难跋涉的“文学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郝敏;俄国形式主义文论批判[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8 薛金金;陌生化理论的美学意义[D];山西大学;2005年
9 汪宁漪;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10 丁莉;论俄国形式主义的经典范畴陌生化与自动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338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533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