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的“客观对应物”—托.斯.艾略特《荒原》诗意的栖居的语用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1 06:23
【摘要】: 托·斯·艾略特的杰作《荒原》被誉为现代诗歌的一座丰碑。自1922年作品问世以来,许多评论家都认为艾略特意图透过诗中支离破碎的、毫不相关的意象表达一战后西方人感情上和精神上的枯竭和西方文明的荒废。对此,艾略特曾多次公开声明,那绝不是他自觉的意图,他只不过想把他心中的东西表达出来。《荒原》诗意的栖居似乎成了一个不解之谜。然而,大量的文本和文本外的信息表明,《荒原》是一部非常个人化的作品,诗中所描述的一系列事物、场景和事件似乎都是诗人经验的表述和感情的抒发。这似乎和评论界普遍认同的《荒原》所具有的社会历史意义相悖。 另外,艾略特主张,用艺术的形式表现感情的唯一方式是找到一套“客观对应物”,它们将成为构成某种特殊感情的配方,一旦这些最终落实到感觉经验的外在事实给定,那种感情便立即被召唤出来。《荒原》正是印证了诗人的诗歌理论。诗人的感情通过经验对应外界似乎毫不相关的客观事物得到间接抒发,这一点却很少受到评论家的关注。 本文试图通过语用学的关联理论分析诗中一连串的“客观对应物”,从而得出《荒原》诗意栖居在关联的客观对应物:1.《荒原》本身是艾略特内心的一个关联的客观对应物,它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对等物;2.诗中表面上毫不相关的意象,即一连串的客观对应物,是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它们不仅体现了诗歌的朦胧美,还承载着诗歌的主旨意义,即长期以来艾略特心中的忧郁和不满。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H030;I561.072
本文编号:2610086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H030;I561.0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其林;文美莲;;以其人之论,解其作品涵义之谜——探讨《荒原》中的客观对应物[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2 蔡玉辉;《荒原》中的意象[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张剑;T.S.艾略特内心深处的《荒原》[J];当代外国文学;1996年01期
4 曾艳兵;“我既不是活的,也未曾死”——论艾略特的《荒原》[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彭舜;艾略特《荒原》的意象系统和解读困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6期
6 卢敏,朱伊革;《荒原》:感情的逃避与寄寓[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S2期
7 苗福光;“客观对应物”理论与荒原意象的解读——评《J·阿尔弗勒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J];名作欣赏;2005年02期
8 易兰;;关联理论对文学的解释力[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李裕荃;生与死的比照——T.S.艾略特《荒原》对比手法赏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10 郭方云;人物指称与现代诗歌语义重构——论艾略特的《荒原》[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本文编号:26100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10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