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视角下的海明威小说《太阳照常升起》
发布时间:2020-04-01 07:09
【摘要】:海明威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被誉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失落的一代”的代表文学作品之一。这部小说在创作上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存在主义对该小说创作的影响尤为深刻。本文试图以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为出发点,主要从“自为”、“爱情”、“存在先于本质”和“非理性选择,理性接受”等方面对该小说进行分析。 存在主义认为“自为”总是不断自由地做出选择。本文从这一观点出发认为《太阳照常升起》总体上采用的是存在主义的叙事方法。题目本身就暗示主人公们在一次大的选择结束后又继续下一次选择,就像太阳每天照常升起一样。 本文对《太阳照常升起》主人公们之间的爱情做了详细的剖析,认为杰克和布莱特的爱情之所以以失败告终,是由于布莱特停止在她的“事业”(enterprise),这项“事业”就是在杰克身上发现她的“存在”。杰克对爱情所做的努力变成了“无用的激情”。作为一个完全受“自为”支配的新女性,布莱特的选择都是从自己的意愿出发的。她拒绝杰克的“自由”,认为那不是一个完美的“自由”;她拒绝科恩的爱情“奴役”(enslavement),认为“奴役”扼杀爱情;她拒绝罗密欧的“自由”,认为那是不成熟的“自由”。科恩的存在体现了萨特哲学“散朴性”(facticity)。他的存在是荒谬的,是没有道理和多余的(de trop)。 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在人物性格刻划方面表现出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他对在杰克、布莱特和科恩等人物的性格的揭示是反传统的,是通过“意识→人物心理状态和行为→自我”体现的。人物的性格是通过各自行为和事件“综合”(synthesize)出来的。 小说主人公的大部分选择都是“非理性”的,但是他们最终都以理性的方式接受和承担其结果。杰克对布莱特的爱情贯穿小说始终。不管是杰克的爱情,布莱特拒绝伯爵以金钱为条件的邀请以及她最终将罗密欧送走,还是科恩对布莱特的爱情,主人公们做出的都是非理性选择。但是小说最终,主人公们都回归到他们的理性,并接受他们自己选择的结果。 《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用存在主义思想在文学上所做的一次“试验”。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都表现他的存在主义思想。主人公被置于存在主义的“游戏”中,海明威通过杰克来观看“游戏”的进行、结束和下一次“游戏”的开始。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712.074
本文编号:2610134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溱;新历史主义、精神分析学说与海明威传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姜涛;论海明威作品中的斯多葛哲学思想[J];北方论丛;1998年06期
3 柳东林;“冰山理论”与海明威的小说创作[J];东北师大学报;2001年01期
4 厄尔·罗维特,格里·布伦纳,史国强;关于时间和风格——海明威论[J];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06期
5 李公昭,胡亚敏;两条战线的战争——美国战争小说中的真正敌人[J];外国文学;2003年02期
6 张国申;死亡与升华——析海明威小说悲剧思想[J];外国文学;2003年02期
7 于冬云;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死亡与救赎主题[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8 戴树萱;尼采哲学、美学思想与海明威的小说创作[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9 赵小江,朱荣杰;从布莱特·阿什利看一战后欧美女性角色的转变[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10 李小鹿;论《老人与海》中的象征手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本文编号:26101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10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