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论谭恩美的文化身份观及建构

发布时间:2020-04-01 07:42
【摘要】: 本文是针对谭恩美的华裔身份观及其建构策略而进行的文化层面上的研究,通过对谭恩美的五部小说的文本分析,对其身份认同进行整体观照,概括出她的华裔女性观和华裔身份观:即和谐平等和流动多变的文化身份。通过分析其运用的叙事方式来研究她的建构策略,以凸现谭恩美表达身份认同的个性特征。 全文共分五部分: 引言部分回顾了美国华裔的历史、文学发展史以及学术界在文化层面对他们的关注,总体描述了目前学术界对谭恩美作品的研究状况,阐述了笔者对此选题的意图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追述了美国华裔对文化身份认同的历史和嬗变。本章分三节,第一节简要概括身份观的演变,第二节分析美国华裔身份危机的出现及原因。第三节对美国华裔的身份观进行分析,给谭恩美的身份观的建构提供一个广阔的时代背景。 第二章主要概括谭恩美的文化身份观。本章由四节构成,从四个方面对谭恩美的文化身份观进行观照。通过文本中女性形象的分析谭恩美的女性观:女性既要有坚强独立的个性,又必须具备传统的美德,接着从民族层面分析并展现了谭恩美的文化身份观具有和谐平等、流动多变和超越民族性的特征。 第三章重点分析谭恩美文化身份观的建构策略。本章包含三节,第一节分析谭恩美如何运用自传体形式来建构女性话语,第二节和第三节展现谭恩美利用边缘人的身份对中国民间故事和西方原型进行个性阐释的策略。 结语部分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再一次强调了谭恩美的文化身份观,总结了谭恩美对美国华裔文学的贡献以及对其进行文化研究的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都娟;张军;;解读谭恩美作品的中国文化情结[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8期

2 肖腊梅;;是女性主义,不是东方主义——论谭恩美小说中母亲的故事[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1年02期

3 陈红霞;刘小英;;变换的角色 不变的功能——浅析谭恩美的《灶神之妻》[J];名作欣赏;2011年27期

4 李升炜;;从《喜福会》中的母亲形象解读女性主义[J];西安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5 张仁霞;;《接骨师之女》中母亲“路玲”人物形象语料库解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6 王晓平;;从“隐身”、“失声”到奋力抗争——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谭恩美作品[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7 张岚;;谭恩美对《沉没之鱼》中拯救与被拯救主题的颠覆[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8 都娟;戚国华;;命运、信仰、杂糅——人生感悟的异类表达——解读谭恩美的《喜福会》和《我的缪斯》[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9 潘梦妮;;从《喜福会》看谭恩美对中国儒家文化的批判与认同[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04期

10 王桂贤;;国内《喜福会》研究述评[J];长城;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静;;论编辑与作者的互动关系——评析《喜福会》[A];我所向往的编辑——第三届“未来编辑杯”获奖文集[C];2003年

2 鲍迎迎;;论《灶神娘娘》中的母女关系与身份认同[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柳泳夏;;“他者”华人的中国性(chineseness)想象——以旧金山华人文学为中心[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5)[C];2009年

4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曲薇蔚;;“两类人”看强交际环境文化与弱交际环境文化之间的冲突[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倪睿;李养龙;;从主体间性谈《沉没之鱼》之译写[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古榕;谭恩美的喜与悲[N];中华读书报;2001年

2 王子未;华裔作家谭恩美:教你面对他人苦难[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3 本报记者 康慨;谭恩美幽灵小说登上畅销榜[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舒晋瑜;翻译乎?改写乎?“译写”模式惹争议[N];中华读书报;2006年

5 李侠;《接骨师的女儿》[N];文艺报;2002年

6 [美国]沈宁;谎言与真话[N];文学报;2006年

7 士曾;谭恩美笔下的灵异东方[N];中华读书报;2006年

8 张琼(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美籍华裔女作家·另一种中国想像[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傅小平;无“信”可言,何谈“达”、“雅”?[N];文学报;2006年

10 李景端;“译写”替换翻译绝不可取[N];文艺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于秀娟;反东方主义面具后的东方主义[D];南开大学;2009年

2 陈晓晖;当代美国华人文学中的“她”写作:对汤亭亭、谭恩美、严歌苓等华人女作家的多面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邹建军;“和”的正向与反向[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詹乔;论华裔美国英语叙事文本中的中国形象[D];暨南大学;2007年

5 蔡青;后殖民语境下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的疾病书写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杜涛;“此”与“彼”:后殖民视阈下的流散美国华人文学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关合凤;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身份寻求[D];河南大学;2002年

8 刘增美;族裔性与文学性之间[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锦辉;论谭恩美的文化身份观及建构[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沙沙;谭恩美《拯救溺水鱼》里的游客凝视与霸权心态[D];南京大学;2011年

3 沙莎;中国饮食文化在《喜福会》,《灶神之妻》,《灵感女孩》中建构的第三空间[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爽;谭恩美《灶神之妻》中的东方主义色彩[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5 张帆;从灶神之妻到莫愁夫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杨潇;身份的探寻[D];西南大学;2010年

7 薛艳;《灶神之妻》,,一部多元文化主义文本[D];浙江大学;2007年

8 王丹红;美国华裔女性身份的建构:对谭恩美作品中母女关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9 谭岸青;女性权威叙事的范式[D];暨南大学;2003年

10 林玲;文化身份的探寻[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101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101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3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