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失地与失贞—《喧哗与骚动》中的象征秩序

发布时间:2020-04-02 02:22
【摘要】: 文学爱好者对福克纳及其代表作《喧哗与骚动》都不陌生,作品中的失落与复活的主题给每位读者都会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该小说着重描写了对康普生一家影响重大的两件事情——最后一块田产的变卖和爱女凯蒂的失贞,两者共同导致了整个家族的没落与崩溃;作者把这个贵族家庭的经历与伊甸园神话作比,失地与失贞对应的是伊甸乐园的丧失与人类原罪意识的肇始,而这两个因素从神话的源头上就存在着某种象征性关联。本文就是以土地与女性的象征性联系为基点,在原型理论的框架下打开文学文本中所蕴含的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旨在揭示文学的神话模式背后隐藏着的普遍意义上的对人性本质的不懈追问。 原型-神话批评家弗莱曾在《神力的语言》中指出,在夏娃创生之前,伊甸园便充当了亚当的象征性配偶,如果他能够被赋予一个男性身份的话;从而,女性与伊甸园,或者更广义的花园甚至是土地,都存在着某些共同之处。而弗莱又认为神话与文学是同根同源的,如此看来伊甸园与夏娃的意象在文学批评中很有启发意义,它们投射在具体文学文本中就是土地与女性及其身体在情节发展与主题渲染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喧哗与骚动》中两个“伊甸园”(南方的土地和康普生家的牧场)和两个“夏娃”(被驱逐的凯蒂及其私生女昆丁)在象征性上是紧密相连的。小说中福克纳通过建构一个现代版的伊甸园神话,解构了圣经中的传统伊甸园形象在20世纪的权威。 本文通过结合文本细读的方法对《喧哗与骚动》进行原型阐发。导论作为全文的引子,主要介绍了福克纳其人、《喧哗与骚动》文本和原型批评方法,以及对国内外福克纳研究的简短的文献综述,重点是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入本文的原型理论切入点。第一章标题为“重返伊甸园”,主要分析本小说文本中的两大伊甸园意象——土地和牧场,通过回顾南方历史展现一战后旧南方种植园大多被来自北方的工厂所侵吞的事实,小说的人物主体大多沉溺于对幼时玩耍的牧场的家族自恋式回忆中。第二章标题为“又见夏娃”,通过对几个典型细节的分析,展现福克纳笔下的堕落夏娃形象,着重分析她们的行为方式及其后果与夏娃经历的相似性,两者在堕落上找到了最大公约数,而这背后是福克纳深刻的人性追问。第三章标题为“重构伊甸园与夏娃”,通过分析荒野和贞操这两个概念,阐述文本中的失地与失贞如何统一于伊甸园神话,展现作者所忧虑的走出伊甸园的人类在“上帝死了”之后所处的精神生态境况。 最后本文的结论部分是对福克纳文本中的邪恶、憎恨与虚无的进一步发掘,分析福克纳如何通过原型的运用把康普生一家的命运进行放大,发现作者对人性复活的深刻关切,指出福克纳作品的现实意义与深刻内涵。福克纳并不像他小说中人物那样悲观,他所宣扬的对人性复活的守望并不是一种等待戈多式的虚空,而是一种对人类命运与前途的肯定。在不断重写《喧哗与骚动》的过程中,福克纳发现了走出历史迷宫的路径,找到了逃离苦难之海的钥匙,激发了攀登人性之颠的希冀。当下,阅读福克纳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有着重要意义。 本研究只截取了原型理论中的一个节点,即伊甸园与女性的象征性关联,并把它放诸具体的文学文本进行阐释,来证明福克纳作品含义的深广。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分别注意到《喧哗与骚动》中的伊甸园意象和夏娃原型,但很少有人问津两者之间的原型联系;再者,国内的福克纳研究者并没有给予小说中失地这个要素及其与人类失乐园的原型关联足够的重视。从这个意义上说,本研究也是一次弗莱式的对圣经与文学间关系进行阐发的尝试,因此本研究的模式可以上升到方法论层面,希望在对类似文学作品的解读中可以抛砖引玉。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巍;;从深沉高贵到哗众取宠——谈《漫长的炎夏》对《村子》的改编[J];剧影月报;2011年04期

2 钟京伟;郭继德;;福克纳小说中南方女性神话的破灭[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3期

3 张曦;;论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诗化结构[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刘鑫;;浅析《喧哗与骚动》中杰生的形象[J];青年文学家;2011年08期

5 吴永红;;《喧哗与骚动》中的女性“影子人物”[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6 樊娟;;福克纳与贾平凹[J];当代文坛;2011年04期

7 小林;;笔会/福克纳小说奖德博拉折桂[J];译林;2011年04期

8 李曼;;福克纳的神话——《我弥留之际》的互文性策略[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9 潘洁;;《我弥留之际》的叙事话语解读[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年04期

10 伍晓慧;;《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对世界的隐喻与反思[J];名作欣赏;2011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慧仁;;自然:内心的需要——福克纳超越时代的自然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黄明;;艺术的想象与想象的艺术——论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创作[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张志忠;;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评《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4 赵文书;;种族主义的余辉——简评福克纳的《夕阳》[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5 徐青;;福克纳:一个现代乡土作家[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6 李玉颖;;福克纳的意识流表现手法初探——析著名小说《喧哗与骚动》[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7 欧阳立博;;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多角度叙述结构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8 王艳萍;;荒野情结与草原大命——《熊》和《狼图腾》的生态思想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小慧;;试用读者反应批评解读福克纳的《八月之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程永新;;苏童的世界[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2)[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义杰;“雷人”口号下的喧哗与骚动[N];工人日报;2010年

2 ;郭伯雄与澳国防部长福克纳共同发表联合声明[N];解放军报;2010年

3 杜鹃;美国独行刺客回国要继续行刺本·拉丹[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佟栋(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直面福克纳的魅力[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5 张慧仁;小说创造了福克纳[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邹海仑;中国福克纳文学介绍的开山者和集大成者[N];中华读书报;2005年

7 何朝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及其背后[N];中华读书报;2008年

8 余杰;福克纳:羞怯的乡下人[N];中华读书报;2000年

9 陶洁;福克纳的评传[N];中华读书报;2000年

10 杨鸥;心系福克纳的李文俊[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朱振武;福克纳小说创作的心理美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3 李萌羽;全球化视野中的沈从文与福克纳[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代晓丽;福克的小说《押沙龙,,押沙龙!》叙事修辞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谌晓明;符指、播散与颠覆:福克纳的“斯诺普斯三部曲”之解构主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葛纪红;福克纳小说的叙事话语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7 曾军山;斯诺普斯三部曲的互文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8 廖增湖;沸腾的土地——莫言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孙胜忠;无尽的求索和虚妄的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10 谢雪梅;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分形[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莹;来自南方腹地的悠远根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兆撰;论福克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D];青岛大学;2010年

3 李里;历史文化冲突下的生存之路—福克纳的印第安故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健X;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女性形象探析[D];兰州大学;2011年

5 李方木;失地与失贞—《喧哗与骚动》中的象征秩序[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6 袁秀萍;论福克纳作品主题和风格的普适性[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7 曹梦月;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视角下的《村子》[D];安徽大学;2010年

8 唐艳玲;技巧后的爱恨忧思——从《喧哗与骚动》叙事技巧看福克纳的南方情结[D];吉林大学;2004年

9 张慧;从《八月之光》看福克纳的女性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刘蜀云;开放和多元的世界——论福克纳的意识流艺术[D];浙江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6113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113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4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