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对《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交际的关联理论分析

发布时间:2020-04-02 00:55
【摘要】: 本篇论文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之内对《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交际作了分析。作为最具代表性的黑色幽默作品之一,该小说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虚构的荒诞世界。作者如何向读者传达其真正的写作意图,如何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际,这是本篇论文的主要研究动机。关联理论对于交际的基于认知的解释,以及元表征能力在解释性语言中的作用,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的框架基础。 关联理论认为,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期待产生一个最佳关联性,即听者为话语理解付出的努力能够被足够的语境效果抵消。语境效果分为三种情形:新的语境含义产生;现有语境假设被加强;现有语境假设被否定并排除。如果以上三种效果均未出现,话语便是不相关的。另外,关联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强弱取决于理解所需努力的大小与所获语境效果的多少。根据关联原则,每一个明示交际行为都以具有最佳关联性为前提。在交际中,如果听者对话语的解释与关联原则不一致,便会导致误解产生和交际失败。 根据关联理论,语言有解释性和描述性两种功能,描述直接表征外部世界,解释是间接过程,是说者对另一表征的解释。这种对一种表征进行高一级表征的元表征能力,是交际双方必须具备的语用能力。回声用法与引语同为解释性语言,二者主要区别于不同的关联性。引语因其引用内容而关联,而回声的关联在于说者对于被表征内容的态度。但此界限并非绝对,如果说者在引语时附带地表示了某种态度,该引语也具有回声的性质。 文学语篇被视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际行为,因此也产生关联性期待。根据Leech和Short的观点,在小说体裁中,人物之间的交际是宏观交际的组成部分。是作者以直接引语的方式与读者交际。此外,间接引语也是宏观交际的方式之一。因此,在关联理论的框架内,通过探索引语的关联性以及与其它宏观交际方式的关系,可以使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际活动展现得更为清晰。 本篇论文首先分析了《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微观交际,所用方法综合了关联理论学者Sperber和Wilson,Yus,以及何自然等对于交际失败现象的研究模式,其中各个类别均可在该小说中找到充分的例证。分析后发现,非关联与无关联是整个微观交际的突出特点。这些对话内容本身于读者没有信息价值,因而没有关联。而作者在其中不言而喻地隐含的嘲讽与批判的态度才是关联所在。这种引语接近回声,特别是反讽。同时这也是两个层面交际的结合点。 分析发现,反讽作为一种回声性用法,是该小说作者采用的主要宏观交际方式。首先通过识别作者与反讽话语的脱离以及被元表征的话语的来源,发现小说中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物均是被嘲讽的目标。反讽利用了说者的话语与被元表征话语之间的解释性相似,与之对应的利用二者元语言相似的滑稽模仿作为一种回声用法也被作者用来表达反讽语气。引语作为一种交际方式,其真正的关联性经过分析发现不在于引语内容本身,而在于作者的反讽态度。因此该小说中的引语近似或等同于回声。本论文还进一步对该小说中回声性语言所形成的‘花园小径'修辞效果做了关联理论解释。因为关联在于隐含层面,读者为信息加工多付出努力,但获得的额外语境效果使努力得到补偿,从而实现了最佳关联。 对该小说交际的分析建构于文体分析的框架之内,目的是探索交际形式对主题处理的贡献。回声性语言的隐含性使关联依赖于隐含层面,交际成功的保障在于作者对于交际双方之间的互明语境的假设以及读者在关联原则指导下的推理。隐含信息的互明性暗示着交际双方情感的接近,从而增加了语境效果,使关联进一步得到加强。关联理论从交际双方关系的角度透视交际风格,为文体分析增加了新的视角。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德生;关联理论对于言语行为的解释力[J];云梦学刊;2000年02期

2 高启香;从关联理论看英汉翻译原则[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邱志华;语言模糊性的语用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11期

4 李寅,罗选民;关联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01期

5 吴泽扬,马芫;关联理论与语境[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李瑶;从关联角度看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J];求索;2005年05期

7 邵艳春;;关联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5年00期

8 刘文红;;从关联理论看合作学习在成人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06期

9 孙杏林;檀祝平;;话语联系语的语用功能[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01期

10 李平;;从关联理论看幽默言语的翻译——以《围城》英译本为例[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夏雨;;从关联理论看英语影视字幕汉译[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闻艳;;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娟;;从关联理论角度探讨话语标记语well的语用功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吴文辉;;隐喻的关联性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曦;;寻求听力理解中的最佳相关[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涂秀青;;认知、逻辑分析与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林凤来;;《围城》中的幽默比喻及其英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靳宁;贾德江;;再论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鲍德旺;杨士超;;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关系之解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10 李燕芳;;从关联理论看外交委婉语[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慕军 首都师范大学;治文摘通病应从题目下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江晓红 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多元与融合:语用研究的认知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少莲;中美拒绝策略对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胡春华;学术讲座中元话语的语用学研究:顺应—关联路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江晓红;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4 赵虹;言语反讽的关联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曾莉;非规约间接否定:作为语用策略的言语行为[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项成东;等级幽默的语用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宋杰;品特戏剧的关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赖yN华;口译动态RDA模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陈静;语用认知视角下的指称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纪蓉琴;主体间性视阈下的译者元语篇意识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春;在线新闻的关联翻译[D];重庆大学;2003年

2 姜学龙;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林复;基于关联理论的广告语言阐释[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4 薄振杰;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D];山东大学;2005年

5 邵琳娜;交替传译中模糊信息翻译的关联理论的探索[D];西南大学;2010年

6 翟蓓蕾;从关联理论看科普英语中隐喻的汉译[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衣志梅;从关联理论视角看国际广告的翻译—英译汉举要[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岳娟;用关联理论阐述认知语境对隐喻理解的作用[D];南昌大学;2011年

9 宋宛蓉;关联理论框架下《红楼梦》隐喻翻译的效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尹珊;关联理论在商贸英语翻译中的应用[D];宁波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112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112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3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