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德森:从困境中的理想主义者到解脱的荒诞英雄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712.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晓莉;评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张华;;皮蓝德娄与象征主义戏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李河发;自由主题在兰·斯顿·休斯诗中的体现及其对后人的影响[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4 王玉明;绝对神权与天赋人权——爱德华兹与富兰克林的清教思想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江群;蔡玉辉;;《荒原》七个中译本中的宗教典故翻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汪艾文;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意象营构[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7 吴桂霞;论《荒原》的主题表现手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汪艾文;从人物形象看《太阳照样升起》主题的揭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吴桂霞;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戏剧冲突[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白雪;浅析语言风格的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张文;;英美诗人困境中的自觉审美精神[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2 邓萍;;一幅美之画卷,一曲爱之哀歌——《安娜贝尔·李》赏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C];2011年
3 米琳;;《看见月亮了吗?》的后现代性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孙雅杰;;无理性的游戏——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反逻辑[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杏利;;谁是真正的南方绅士——对思嘉丽三个丈夫和一个情人的探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甘惠侨;;从《冬天的梦》中的矛盾因素看德克斯特的美国梦破灭的必然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丁立群;;从《等待戈多》看塞缪尔·贝克特的伦理关怀[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新;;孤独个体的信仰真理——以克尔凯郭尔为中心[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文;权力·死亡·荒诞[D];山东大学;2011年
2 廖济忠;梁漱溟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张军;索尔·贝娄成长小说中引路人的影响作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王冬梅;种族、性别与自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张婷;纳博科夫英语小说的后现代性[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高迪迪;家族伦理与丛林生存法则的冲突[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车凤成;为被承认而斗争—贝娄作品主题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阔;美国黑人早期布鲁—鲁斯音乐的兴衰(1890-1929)[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凌;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域下的薇拉·凯瑟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胡铁生;政治文化与文学意识形态功能的意蕴交映[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翔;绽放在哥特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论弗兰纳里·奥康纳小说的哥特艺术[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谢超;论《白鲸》中的死亡现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陆子晋;论文学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裴素华;从宗教的角度解读弗罗斯特诗中的困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许丽莎;塔·托尔斯泰娅长篇小说《野猫精》诗学特征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龙飞;论《八月之光》主人公乔·克里斯莫斯的异化与反异化[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徐杰;尤金·奥尼尔的精神生态意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谷春娜;唐宋诗词颜色意象及其翻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邓荷;哈克的成长之旅[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董国英;卡森·麦卡勒斯主要作品中的孤独主题[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134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13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