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论曼斯菲尔德小女孩故事的女性主义主题

发布时间:2020-04-09 12:02
【摘要】: 20世纪初期活跃在欧洲文坛的新西兰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独树一帜,以5本短篇小说集的创作成果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世界声誉。她以清新质朴的语言、疏淡素雅的文风和似有还无的情节,使短篇小说这一历来不受重视的文学样式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对整个英语文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不仅继承了维多利亚时期女性文学传统,衷情于精雕细刻女性生活的细微之处和平凡女性人物的典型形象,而且在大量的故事中以一个或多个小女孩的言行和心理,来反映西方根深蒂固的父权制思想对女性人格形成和心智成熟的深刻影响。 本文采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研究曼的小女孩故事的女性主义主题,包括以欧洲多国和新西兰为创作背景的小女孩故事。出于对文学的由衷的热爱,曼经历了人生的种种艰难困苦,她对自己的创作动机和目的总结为“哭斥腐朽”,既表达出了对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从属地位的不满和愤怒,也隐含了对女性无力改变这个腐朽的父权制社会的痛苦和无奈,这些都全面而立体贯穿于其小女孩故事中。首先看曼的欧洲故事,由于终身不育和恶疾缠身,她对生活进行了远距离的审视,揭露了腐朽的父权制社会对女性自主性的压抑和扭曲,从而对西方父权制文明中未成年女性的成长环境和悲惨命运进行了无情的控诉。其次,曼在早期的新西兰故事中仍然持比较尖锐的批判态度,但由于与故土和家人在时空上的隔离致使她不断回味和描写快乐与痛苦并存的童年生活,试图逃出父权文化和制度的压迫,真实而细腻地再现在殖民地成长的小女孩对传统的反叛和对自由的向往。最后,随着死神的步步逼近,她强烈的反叛精神和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逐渐减弱,在后期的新西兰小说中通过描写温馨的家庭生活对父权制进行了冷静的观察和思考。 简而言之,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小女孩故事中,曼的女性意识和对父权制的态度呈现出由激烈抨击、深刻嘲讽、反叛斗争、渴望逃脱到妥协深思的矛盾变化的特征;曼从女性角度出发,以女性的体悟和方式,用轻蔑和嘲笑对男性本位文化进行反抗,冲破了菲勒斯中心话语的藩篱。本文通过分析这些故事的女性主义主题,让人们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更客观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曼及其小女孩故事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61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昆仑;;转行的获奖者[J];中国科技奖励;2011年07期

2 许敏;;从曼斯菲尔德不确定的女性身份解读小说中戴着面具的人[J];大家;2011年16期

3 赵友斌;曼斯菲尔德与象征[J];当代外国文学;1998年04期

4 赵敏霞;论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主题特征[J];学术交流;1999年04期

5 李伟娟;从《玩具小屋》谈曼斯菲尔德的创新视角[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8期

6 凌朔 ,盖明;从学徒工到诺贝尔奖得主[J];科学大观园;2004年05期

7 刘项;论曼斯菲尔德的新西兰小说集的主题和风格[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3期

8 刘素芳;;在懵懂中清醒,在幻灭中憧憬——曼斯菲尔德的女性主义思想[J];小说评论;2011年S1期

9 谢荣林;友谊的天才 仇恨的天使——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隐秘生活[J];译林;1989年04期

10 凌朔 ,盖明;从学徒工到诺贝尔奖得主[J];少儿科技;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刘须明;;写出一个女性自己的世界——曼斯菲尔德与劳伦斯作品比较阅读[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2 强乃社;;女性主义者关于人的思想[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罗利群;;民族教育研究的女性主义质性研究视角[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陈玉林;;“使用”问题研究——技术史的一种文化转向[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5 胡树华;;产品创新管理[A];中国价值工程辉煌成就20年(1978—1998)[C];1998年

6 黄从新;;生物医学工程新技术的临床应用[A];湖北省暨武汉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五届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7 Ronald J.O'Malley;万晓光;;连铸结晶器内不同的稳态和动态热行为的研究[A];199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上)[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女性主义的跨文本写作与阅读[N];文学报;2005年

2 刘玉珊;国际陶艺协会主席一行莅平[N];平顶山日报;2008年

3 记者 秦峰邋董芸 王晓阳;第四十三届国际陶艺学会大会在西安召开[N];陕西日报;2008年

4 陈香 舒晋瑜;读书在3月8日[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对话者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 邓正来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洪涛;从施特劳斯学派源流看新保守主义[N];社会科学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朱广菁;磁共振成像四获诺奖堪称创新典范(上)[N];大众科技报;2006年

7 宋少净 韦志国;女性博客的文化意义[N];文艺报;2006年

8 ;治炎性肠病,吃虫也许能免疫[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9 刘舒曼;女人缘何“不在”?[N];中华读书报;2006年

10 王宏维;都市空间及关于公厕的讨论[N];南方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洁;安·达菲诗歌女性主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徐晗;凯·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现代主义特征[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3 郭海霞;曼斯菲尔德与乔伊斯短篇小说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潘建;弗吉尼亚·伍尔夫:性别差异与女性写作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5 孙爱珍;计算文体学工作模式探究[D];河南大学;2008年

6 邹晓红;中国妇女权利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黄宇;婚姻家庭法之女性主义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8 朱兵;一位斯特劳斯主义者的肖像:哈维·曼斯菲尔德政治思想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春;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高伟;文学翻译家徐志摩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岳二珍;荆棘丛中的安全之花——曼斯菲尔德及其女性主义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2 吴群涛;论曼斯菲尔德小女孩故事的女性主义主题[D];湘潭大学;2007年

3 武晓娟;精神上的漫游者—从梦幻看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笔下的精神漂移[D];南京大学;2011年

4 满小静;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5 李岚;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艺术新探[D];吉林大学;2004年

6 沈韬;[D];苏州大学;2002年

7 朱薛超;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聚焦[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8 梁文静;[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9 徐晗;《论凯·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现代主义特征》[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10 周丽娜;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现代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207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207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2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