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赎孤独——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孤独者”形象浅论陀氏的“孤独观”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5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永生;“穿掘着灵魂的深处”——学习鲁迅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论札记[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1年03期
2 钱中文;“复调小说”及其理论问题——巴赫金的叙述理论之一[J];文艺理论研究;1983年04期
3 曾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个性[J];阅读与写作;1997年04期
4 朱桂梅;;论《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人性观[J];飞天;2010年24期
5 ;译后记[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Z1期
6 李火森;浅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分析特征[J];娄底师专学报;1986年01期
7 符玲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分析艺术[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8 李万春;;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中国文学[J];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01期
9 张唯嘉;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偶合家庭[J];外国文学评论;1991年01期
10 严莉群;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的思想比较[J];重庆工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慈恩;;孤独者的诉说——李小洛诗歌读后感[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李小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高网;;无声人的孤独与解脱[A];2006年度全国第九次精神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徐凤林;;痛苦如何变成享受?——试论地下室人的意识学说[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4 何浩;;文学自主性30年及其与文化研究的论争——孤独者与道德公民的形象书写[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严光德;;孤独者的对话——试析虹影小说《饥饿的女儿》中的几个身份问题[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徐巍;;中国当代小说中的复调创作[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7 张冰;;为什么对俄罗斯只能信仰?——从一首四行诗的阐释说起[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8 雷达;;当前文学创作症候分析[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9 郭启宏;;日下退思录[A];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C];2009年
10 程根荣;;方苞“义法”与散文双璧[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孤独者的沉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2 许传华;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现代性[N];文艺报;2010年
3 王亚昕;雯子《老鼠的盛宴》 孤独者的狂欢,悲哀者的盛宴[N];文艺报;2010年
4 河南省罗山县教育局 毕延威;教育者不是孤独的[N];中国教师报;2011年
5 韩东(作家、评论家);一个孤独者的山与湖[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6 湖南省长沙县人民法院 李少葵;初读《罪与罚》[N];人民法院报;2010年
7 磐安县委组织部 胡余仙;感悟孤独[N];金华日报;2010年
8 高原;长期孤独者生活易悲观,,健康也会受影响[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9 高平;感悟与忧患的诉说[N];甘肃日报;2003年
10 记者 章红雨;陀思妥耶夫斯基六次讲座中译本出版[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全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金明姬;孤独者的世界[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王志耕;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D];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
4 丁世鑫;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现代中国(1919-1949)[D];山东大学;2006年
5 周卫忠;巴赫金诗学的双重性思想[D];浙江大学;2005年
6 耿海英;别尔嘉耶夫与俄罗斯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梅颖;俄罗斯文学中的圣愚及圣愚式人物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罗贻荣;戴维·洛奇对话小说理论与创作实践[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9 缪丽芳;文艺创作中的自恋心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10 张晓s
本文编号:26265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26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