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印度之行》的反殖民主义意识与殖民主义意识
发布时间:2020-04-14 12:45
【摘要】:《印度之行》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文艺评论家、散文家爱·摩·福斯特最负盛名的小说。该文是作者在两次印度之旅后写成的。小说围绕一个开明的英国人和印度人之间的友谊展开,生动地再现了二十世纪早期英、印两个民族间的对立和冲突,极具现实意义。这部作品复杂而神秘,涉及到政治、文化、宗教、神秘主义等主题,自问世以来一直是当代评论家分析和争论的焦点。尽管福斯特本人竭力回避小说的政治意图,声称这部小说不是关于政治的,而是关于人类对一个更为持久的家园的追求,但小说的政治内涵是显而易见的。二十世纪文学研究呈现出流派纷呈、百花齐放的景象,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蓬勃发展为重新解读殖民时期的文学文本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角度研究福斯特在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反殖民主义意识与殖民主义意识。全文由五个部分构成: 绪论简要地介绍了作者生平及《印度之行》的梗概、对该小说已有的研究、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目的。 第一章就研究本文所采用的后殖民主义理论作以介绍: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讨论了福斯特作为一名具有人文主义、自由主义精神的知识分子所体现的反殖民主义意识。福斯特的家庭出身、教育经历、社交圈和积极投入社会活动造就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印度之行》中,福斯特通过人物刻画和景色描写,揭露了殖民者因种族歧视而人性扭曲,表现得骄横狂妄、粗俗浅薄;称赞了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英国人在搭建英、印两国人民友好桥梁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对遭受殖民统治的印度人民表现出无限同情。福斯特在小说中还揭露了造成人与人分离的根本原因是英帝国的殖民统治。 第三章讨论了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福斯特无法摆脱帝国主义意识,常常不自觉地陷入了殖民主义话语,传承了历代殖民主义作家和学者对殖民地的描写。他笔下的印度混乱、肮脏,印度人懒惰、愚昧、缺乏理性、奴性十足。福斯特将英国殖民统治的不利归结为英印人“发育不良的心”;在对殖民者的批判中处处流露出他对大英帝国逐渐衰落而发出的哀叹。从故事情节的安排来看,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561.074
本文编号:2627313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561.074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江华;艰难的联结—E·M·福斯特小说潜含的现代性主题[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273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27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