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论V.S.奈保尔“印度三部曲”的叙事策略

发布时间:2020-04-19 12:49
【摘要】: V.S.奈保尔自20世纪50年代在英国走上文坛后,备受关注。2001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是当代世界文学中一位有着多重文化身份的典型移民作家。他的故国是印度、出生地是特里尼达、现居地是英国,这种复杂背景导致了其创作的作品的风格与众不同,尤其是其叙事策略。1964年他创作的《幽黯国度: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之旅》记录下他的印象。1975和1988年,他又数度造访这个国家,写下了《印度:受伤的文明》(1977)和《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1990),构成了著名的“印度三部曲”。 本论文以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为文本立足点,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着重研究作家叙事策略,并探讨印象叙事策略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印度三部曲”属于后殖民旅行写作,作家势必有对母国文化既想认同又想保持距离的矛盾心态,同时作家作为主体对时代和社会的审视,造成作品叙事内在视角与外位视角的矛盾对立。三部曲呈现了作家叙事策略辩证运动的过程,从客观、冷静、带有讽刺性的叙述,渐渐转化为沉郁乃至悲怆的分析与描述,最后作家从印度社会的观察者、批评家变成了印度普通人民心声的聆听者、对话者和记录者,将自己的同情和希望融入他与之访谈的人物中,重建了他失去的自我同一性。 本文拟对奈保尔“印度三部曲”的独特的叙事策略进行较为系统的深入探索,揭示隐藏在奈保尔叙事策略背后的深层原因。 全文除引言和结语共分五个部分: 引言部分简介奈保尔的生平和创作情况,对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学术梳理,并进一步提出本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为奈保尔“印度三部曲”叙事模式分析。三部作品分别形成了三中不同的叙事模式并呈现出三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力:局外人的批评与嘲讽;当局者的沉郁与悲怆;聆听者的客观记录。形成一个叙事策略的内在运动过程。第二、三、四章主要探讨“印度三部曲”叙事策略的具体方式,从三个叙事角度进行分析,分别是叙事视角,叙事人称和方式,叙事声音。 第五章主要谈叙事策略背后的深层原因。在这部分研究中,也采用了三个角度分析,从作者对时代和社会的思考和审视,作者本身的文化身份的建构和认同,作者的创作心理和读者的接受问题。 最后一部分为结语,论文指出通过对奈保尔作品叙述策略的研究,探求隐减在叙事策略背后印度的社会、时代、文化等原因。因此,本论文不是孤立地研究奈保尔作品的叙事艺术,而是进一步将文本与文化相联系,把它放到世界文学和丈化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加以考察,视野宽广,使我们能更深层次地理解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5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妮;;西印度群岛文学文化传统对奈保尔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祝平;边缘审视——奈保尔创作述评[J];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02期

3 孟智慧,张莉;从《河湾》的叙述方式解读奈保尔的文化身份[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周敏;;历史与叙述——对奈保尔《世间之路》的后现代解读[J];外国文学;2007年03期

5 董英;;英国文学中的帝国叙事及其流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石海军;;甘地的种姓意识与现代印度社会结构的变迁[J];南亚研究;2007年01期

7 黄应利;《米格儿大街》的叙述分析[J];娄底师专学报;2004年S1期

8 王守仁,方杰;想象·纪实·批评——解读V·S·奈保尔的“写作之旅”[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梅晓云;在边缘写作——作为“后殖民作家”的奈保尔其人其作[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10 陈寒;屈敏;;当代印度南部婆罗门状况的个案分析——以奈保尔《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为例[J];唐都学刊;2006年02期



本文编号:26333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333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6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