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帝都”——西欧文本中的北京形象
发布时间:2020-05-05 20:13
【摘要】:文化历史学家常以城市为标准来确认一个民族或国家达到“文明”的程度。在西欧文本中,北京的城市象征已经成为中国形象的一个缩影。笔者主要从比较文学形象学、后殖民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的角度探讨“东方帝都”形象的文化意蕴。 在马可·波罗时代,汗八里(北京)被视为人间的黄金天堂。中世纪晚期的世俗欲望在大汗的财富中得到传奇般映现。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东方帝都的新消息,中华帝国的神话托起了更具神秘色彩的“天城”。此后,一批批基督徒为了把上帝的福音传播到这个“希望之城”,进行了持久而不懈的努力。各种类型的文本在西方塑造出一个贤君圣城的典范。然而当启蒙大潮退去,许多叙述却暗含着猎奇和殖民的讽刺意味,晚清的京师已经沦为西人眼中的“东方巴比伦”,并逐渐退化成黑暗东方的堕落中心。满清帝制结束后,北京依然保存着梦幻般的古都余韵。因世界大战而迷惘的西方精英人士纷纷来到这里,试图寻求失落的精神家园。与此相呼应,此时文本中的北京则成为西方作家内心空间的隐喻。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109
本文编号:2650693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109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怡宇;论20世纪法国小说中的中国人形象[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506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50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