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联理论角度解析《哈姆雷特》中的言语反讽
发布时间:2020-05-07 04:23
【摘要】: 作为言语交际中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言语反讽己引起了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尤其是随着语用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丌始致力于其本质特征,产生原理及语用机制的研究。 本文基于语言学家Sperber和Wilson在其关联理论框架下提出的反讽回应论,分类解析了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Shakespeare)的悲剧《哈姆雷特》中的言语反讽现象,力图说明非研究者主观臆造的实例也可在此理论框架下得以合理诠释,从而进一步证实其在反讽理解中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Sperber和Wilson认为关联性是说话人话语所产生的语境效果和听话人理解该话语所付出的努力之间的一种关系。在相同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就越强,而付出的努力越多,则话语的关联性就越弱。如果输入的信息内容值得人们付出一定的努力来理解,它肯定具有关联特性。关联理论下的反讽回应论不同于古典修辞语义学和传统语用学的反讽观。它认为言语反讽并非简单的语义颠倒,也并没有违反什么准则,而是一种随意言谈。言者通过回应他属的言语、想法、观点或是社会标准、规范和对事物的普遍期许,同时表达自己对回应内容的否定态度,以达到反讽的效果。由于每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关联理论成功地解释了言语反讽的产生机理:相较于平铺直叙,反讽能够产生更为复杂的语境效果来平衡话语理解中的额外心力。 《哈姆雷特》的文本类型和剧中人物的矛盾关系使得反讽应运而生。本文从中摘选了23个言语反讽实例,依其所回应的他属内容的不同分为三类进行研究,具体阐述了其生成机制及语用效果,证实了Sperber和Wilson的观点为言语反讽的剖析提供了一条更为合理的认知语用学依据,也验证了反语回应论对各类“中性”文学语料的分析在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在实际中也是可行的。 由于语料范围所限,对于融合了仿拟,隐喻,双关等其他语言形式的复杂反语,本文并未有针对性地提及,以示不足。此外,本文只着重对比分析了关联理论下的反语回应论与Grice及其追随者的传统反语观,并未对其他影响深远的反讽理论作以评价,若综合讨论其他学者所提出的各种观点,相信会得出更有说服力的研究结果。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561.073
本文编号:2652430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561.073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映希;关联理论视角下《哈姆雷特》译本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朱曼;《李尔王》三个中译本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武珍;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对比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524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52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