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对戴西声音的及物性分析及其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前景化作用

发布时间:2020-05-08 16:14
【摘要】: 《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是美国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著名小说家司各特·菲茨杰拉德(Scott Fitzgerald, 1896-1940)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深刻地揭示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时代特征,,展示了美国梦的虚无缥缈和幻灭。小说以完美的艺术形式向读者讲述了一场美国梦的破灭。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盖茨比出身寒微,爱上了富家女黛西,但是黛西嫁给了有钱人汤姆。盖茨比为了赢得爱情,不择手段聚积金钱,但是他的理想最终破灭了,黛西背叛了他,盖茨比带着残破的梦死去。戴西是美国梦在现实中的化身,对整个故事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作者生动地描绘了戴西声音中两个截然不同的特点——迷人富有魅力的声音、充满了金钱的声音。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外表美丽,心中金钱至上、自私、无情的镀金女郎的形象。 在系统功能语法中,语言是社会活动的产物。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它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功能。韩礼德把语言的纯理论功能分成三种: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本文主要从概念功能的角度对语言进行分析。韩礼德所说的概念功能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换言之,就是反映客观和主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所牵涉的人和物以及与之有关的时间、地点等因素。及物性系统是概念功能中一个主要的语法系统。文中首先运用及物性对小说中描写戴西声音双重性的语言进行了文体分析,并从中总结出了两种语言模式。在描写戴西迷人富有魅力的声音的段落中,主要运用了两种过程: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从一动一静两个角度进行了描写。在描写充满了金钱的声音时,主要运用了言语过程,其中大部分是戴西的直接引语。 韩礼德在功能语法中将前景化定义为有动因的突出。进一步阐述为:一个语言特色,只有与整个语篇的意义紧密联系,才具有文体价值。而语篇的意义是由语域促动的。本文从语域中语场的角度对以上两种语言模式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两种特定的语言模式符合小说中特定语场的要求,是有意义的突出,具有文体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雪莉;;美国梦的幻灭——《推销员之死》主题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2 李悦;;在“美国梦”中透视美国文化[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6期

3 张仪;;时代的素描,歌者的呐喊——《拳击手》[J];读者(原创版);2008年04期

4 刘雯;;二元对立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体现[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5 郑丽;;俄罗斯作家的美国情结[J];鸡西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6 何雯雯;;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的破灭[J];文学教育(上);2011年08期

7 张明悦;;美国爵士时代的产物——试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堕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8 柏苗苗;;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狂欢化精神的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9 孙飞;;《推销员之死》与美国梦的破灭[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5期

10 潘方方;;诗歌《奴隶之歌》的及物性分析[J];海外英语;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甘惠侨;;从《冬天的梦》中的矛盾因素看德克斯特的美国梦破灭的必然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黄雅真;;《人与鼠》中破碎的美国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周晓芳;;从盖茨比的失败看美国梦的衰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陶媛;;政治演说与新闻的关联和及物性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黄开红;;嘉莉妹妹“美国梦”的幻灭——评嘉莉的道德观[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李林旭;;美国噩梦——论《凶杀》中美国梦的消极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何蕾;;戏剧《推销员之死》中的悲剧思想[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王震亚;;千山外,水长流——北美华文小说的回顾与前瞻[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9 黄玲林;;论《推销员之死》中烟消云散的“谎言”[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李茹;;跨越种族的樊篱 谈任碧莲和她的《地道美国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琼;又一个关于美国梦的故事——《爱妾》[N];文艺报;2005年

2 王辉耀;奥巴马的美国梦精神[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3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孙惠柱;车车车,变味的美国梦[N];南方周末;2011年

4 本报记者 王丕屹;美亚太裔传统月 华人放飞美国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5 张帆;网秦们的美国梦[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郝静;401K成就美国梦[N];华夏时报;2011年

7 张劲松;冯仑的美国梦[N];中国房地产报;2011年

8 钟家;中国“超越美国梦”至少30年[N];中国联合商报;2011年

9 宗鹰;和泪滴血的美国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10 王龙云;执政奥巴马:输赢一年间[N];经济参考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周南翼;追寻一个新的理想国:索尔·贝娄、伯纳德·马拉默德与辛西娅·奥芝克小说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2 田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林莉;论菲利普·罗思后期小说的历史解读与文学话语[D];厦门大学;2008年

4 张涛;诺曼·梅勒的存在主义及其前期小说主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向忆秋;想象美国:旅美华人文学的美国形象[D];山东大学;2009年

6 汪汉利;索尔·贝娄小说的文化渊源[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7 曲鑫;加州底层者之梦[D];吉林大学;2011年

8 孟宪华;追寻、僭越与迷失[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金万锋;菲利普·罗斯后期小说越界书写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冬;美国梦的螺旋上升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晶;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的崛起和幻灭[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徐风英;《冷酷的百万》:颠覆美国梦[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黄艳芳;《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幻灭与升华——新历史主义解读[D];中南大学;2010年

5 郝锐;对戴西声音的及物性分析及其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前景化作用[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6 王良秀;从美国梦到美国噩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殷磊;菲利普·罗斯“美国三部曲”的美国梦解读[D];兰州大学;2010年

8 李晓娜;试比较“迷惘的一代”与“垮掉的一代”[D];黑龙江大学;2003年

9 丁建国;解析菲兹杰拉德作品中的美国梦的幻灭[D];中北大学;2011年

10 胡敏;《美国牧歌》中的美国梦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548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548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8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