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通往心灵和谐的旅程:《看不见的人》的一种弗洛依德心理学解读

发布时间:2020-05-09 09:10
【摘要】: 拉尔夫.艾利森,是位享有盛名的黑人作家,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文学评论家关注的对象。《看不见的人》是他唯一的一部小说,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之一。本文在总结梳理拉尔夫.艾利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从新的角度对《看不见的人》进行探讨,即采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是弗氏人格三部论,即人是一个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的能量系统的理论对无名主人公的心路历程进行解读。 根据弗洛依德的这一理论,本我的特点是无规律性、无社会性、无道德性,其唯一的追求是不断满足本能的欲望,不管这种欲望是否符合现实、社会以及道德的要求,遵循“享乐原则”活动。超我具有升华本能力量的功能,将无法实现的本能欲望升华为我们称之为高尚的行为,它遵循的是“道德原则”。自我夹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平衡二者的力量以维持人格的完整和谐,依照“现实原则”活动。 主人公在觉醒之前的自我未能在本我和超我两支对立又紧密相连的力量中保持平衡和谐,而是完全服从于本我的驱使。他一心向往权力和权威,而现实却击碎了他的梦想。他的内心总是处于极度矛盾和痛苦中。最终,他在黑暗的地下室中,重新审视自己的处境和社会的本质,他终于以一种全新的态度来看待自己和社会并决定重新融入到社会中。至此,他成功地保持了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平衡并且他达到了与社会之间一定程度的和谐。 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是导论,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文学成就和论文所讨论的小说。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包括国内外对埃里森及他的小说《看不见的人》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扼要介绍了弗洛依德和他的人格三部论。 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在“三重人格结构”理论下本章分析了主人公人格的发展以及其人格在生活中的表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人格结构理论中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相互冲撞。这一章也指出了主人公经历的现实意义及本文作者的观点,即过分强调本我的做法必将使人进一步陷入人格分裂。因此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就是使每个人都找到自然自我与社会自我的平衡点,既不排斥道德,文化价值观念的必要约束,同时也要肯定人的自我价值。 最后一章(?)概述了论文的要点和本文研究的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莉娅;《看不见的人》与《小癞子》等流浪汉文学的异同[J];北方论丛;2001年05期

2 卢珊;多元文化社会中身份的重建——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看《看不见的人》中的身份问题[J];俄罗斯文艺;2002年02期

3 谭惠娟;试论拉尔夫·埃利森早期短篇小说的艺术手法[J];外国文学;2004年06期

4 李加莉;;独特的爵士乐神韵——评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5 李建仓;《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意蕴探寻[J];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6 郝俊杰;;布鲁斯:美国黑人忧伤的音乐和文学诉说——布鲁斯及其在《看不见的人》和《所罗门之歌》中的运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梁志健;;《看不见的人》中的黑人音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8 雷建国;;《无形人》中的象征、存在及异化[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易立君;;来自边缘的声音——《看不见的人》的音乐特色[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11期

10 王 军;论小说《看不见的人》中的伪装与反伪装[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本文编号:26559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559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1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