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发布时间:2020-06-01 00:20
【摘要】: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现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谈起他,人们总是联想到美国南方。作家在美国南方他故乡那片“邮票般大小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几十年,奉献出一部又一部饮誉世界的传世佳作。这些作品扎根于美国南方,并探索了美国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命运。《喧哗与骚动》就是其中的一部。小说聚焦于美国南方一个大户人家康普生家族,共分四个部分,每部分分别由一个不同人物在不同的一天进行讲述。前三部分由康普生三兄弟分别自述,最后一部分是作家的第三人称叙述。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康普生三兄弟既是故事的讲述者又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作为讲述者,他们的所见所闻展现了康普生家族从兴盛走向衰落的历史过程。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他们的存在、性格以至心理和精神状态都反映出这个家族、乃至整个美国南方的衰落。 本文主要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及其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原型意象,逐步解析福克纳创作的心理动势及小说主人公的精神状态,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这部小说的深层心理学本质,并进一步指出,荣格的原型意象及其理论和思想,对现代文明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代表了一条面向心灵的解析之路。 第一章总揽精神分析学及其广泛的影响。围绕精神分析学的毁誉、论争和变异正是精神分析学本身内在矛盾和精神活力的集中表现。首先是在古典精神分析学内部就产生了意见分歧,出现了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阿德勒的个性心理学等变体。精神分析学创立之初,就宿命地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弗洛伊德影响了文学,文学也以同样的力量影响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作为一股强大的国际思潮,已深深地渗透到西方文化的血液之中,“如果没有弗洛伊德思想的渗入,西方思想就不可想象”,这可以看作是对精神分析学的最高评价。 第二章从福克纳创作的心理动势出发,对作者的创作发生及其创作的心理轨迹进行跟踪,认为,福克纳的创作中有一种不为创作者的自觉意识所完全控制的直觉领悟的心理倾向,正是这种自主情结引导作者超越个人的局限,遨游于个人利害的范围之外,反映了超个人的、更为深邃的集体无意识,从而创作出了具有永恒艺术生命的作品;福克纳的小说创作及其相关主题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作者由于在文化、形体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劣势而产生的难以排遣的自卑情结密不可分,是自卑情结积聚成优越情结,进而过分补偿的结果;同时,由于美国南方特殊的历史、政治及福克纳的生活遭际等原因,福克纳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情系荒原,创造了约克纳帕塔法县这个精神王国,使之成为自己的精神浪游之地、欲望宣泄之乡和心灵托付之所。 第三章对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中的主要人物昆丁和凯蒂等各兄妹之间所发生的畸恋及其心理活动进行剖析,从中解读潜藏在他们身上的原型意象。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体系中,阿尼玛、阿尼姆斯、人格面具、阴影,都是重要而具有意义的原型意象。而本文的重要工作,在于从分析心理学中的原型理论着手,不是从宗教,而是以对小说中不同人物的精神分析为基础,揭示这种原型意象在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第四章在荣格的理论中,“阴影”、“人格面具”与“智慧老人”是三个主要的原型,在人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深入理解它们的内涵,实现人格的整合,这是运用荣格精神分析的理论解读《喧哗与骚动》的又一重要研究。本章对小说中主要女性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剖析,从中解读潜藏在她们身上的原型意象。 通过研究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本文着重解析在其作品中表现的人类内心冲突问题以及反映的人类心灵深处的亘古至今的真情实感,为采用精神分析方法研究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关维娜;;精神分析理论视野下的《兔子四部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5期

2 安利利;;弗洛伊德的镜像化存在——之浅析电影中渗透的精神分析理论[J];大众文艺;2011年13期

3 吴永红;;乔·克里斯默斯的俄狄浦斯情结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李海红;;精神分析理论视角下抑郁症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1年16期

5 张文静;;对《红与黑》的拉康式解读[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年02期

6 吴秀莲;;性别差异的伦理学——伊瑞格瑞女性主义伦理思想研究[J];哲学动态;2011年05期

7 付少武;田崇雪;;“傻子”原型的精神分析——以郭靖、阿甘、许三多等为考察对象[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孙柏;;希区柯克的应答——但要去问齐泽克[J];艺术评论;2011年08期

9 陈琳娜;;试从《荒原狼》中的原型意象浅析其现代意识[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罗德琼;;解读《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的原型[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三蓉;;人格与道德心理:儒家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比较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白云霞;;精神分析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及对现代初期文化界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11届3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赵山奎;;传记伦理及其现代转向[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陈烨;;用精神分析批评解读《小镇畸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爱云;;女性话语·躯体写作·双性同体——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林泳海;;3(1/2)—5(1/2)岁儿童性别偏爱的发展研究[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7 朱晓慧;;精神分析视域中的阿尔都塞[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8 王丁风;;消费心理与购销行为[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9 裴学进;;冲动与习惯控制障碍形成机理的心理学分析[A];首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裴学进;;冲动与习惯控制障碍形成机理的心理学分析[A];首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旭邋沈群;精神分析研究在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袁海婴;给儿童富于人性的爱和尊重[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湖南省衡阳市第一精神病医院 谭贵星;认识潜意识[N];健康报;2009年

4 汪智慧;都是手机惹的祸吗[N];健康报;2004年

5 书评人 唐纳;齐泽克还给你一把破壶[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6 张弘;民主的价值与美貌的诱惑[N];北京日报;2004年

7 湖南省衡阳市第一精神病医院 谭贵星;正经人为何做出“下流事”[N];健康报;2008年

8 王芊(华夏心理网心理咨询师);人类为何会见鬼[N];北京科技报;2006年

9 李晓白;唤醒心灵[N];中国教育报;2003年

10 王宏维;为什么要“通过身体思考”[N];南方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远超;“人之初”的精神图谱[D];吉林大学;2008年

2 杨晶;刚性之美:蒙古族审美观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郗浩丽;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奇;莫里斯·奥阿纳音乐语言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5 刘智跃;颓圮的边界与生命的回响[D];苏州大学;2006年

6 曹海峰;精神分析与电影[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雅玲;精神的追问[D];苏州大学;2007年

8 齐鹏;女性主义如何干预艺术史[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9 贺玉高;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0 佟金丹;徐,

本文编号:26906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906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0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