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眼望上苍》中的黑人女性身份问题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海燕;一部黑人女性文学的革命之作——评赫斯顿的《他们眼望上苍》[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张璐;;黑人女性的成长之路——浅析《他们眼望上苍》的女性主义思想[J];丝绸之路;2009年02期
3 周微微;;《他们仰望上苍》中黑人女性主体身份的重铸[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06期
4 刘珍兰;;不靠上苍的黑人女性自我救赎[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5 翁德修;;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回顾[J];外国文学动态;1997年02期
6 张军;;在婚姻中觉醒的黑人女性——析《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J];芒种;2012年16期
7 张时超;付小兰;贾玉凯;;从《他们仰望上苍》中看黑人女性自我成长[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8 王艳红;;试论男权意识下的黑人女性文学——赫斯顿与《他们眼望上苍》评析[J];作家;2011年06期
9 丁涵;高文晏;;赫斯顿《他们眼望上苍》中黑人女性形象的重构[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年17期
10 王静;曹永俐;赵羽;何军侠;;黑人女性身份的重构——后殖民女性主义视域中的《他们眼望上苍》[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翁珲珲;;莫里森笔下弱小黑人女性的叛逆声音[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2 张磊;杨威;;《等待》:内部殖民凝视下的黑人女性[A];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四卷)[C];2015年
3 陈研;;黑人女性寻求第三空间:《他们眼望上苍》后殖民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孙丙堂;崔鑫;;兰斯顿·休斯诗歌中黑人女性形象探究[A];发挥社会科学作用 促进天津改革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二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7年
5 谭红;;浅析《他们眼望上苍》中“地平线”的象征意象——解读珍妮的自我赋权之路[A];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第八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6 肖宁双;;格罗里亚·内勒《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的叙事策略分析[A];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第十一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暨首届外国语言文学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8年
7 韩晓燕;;《他们眼望上苍》中的种族意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项星;;从《最蓝的眼睛》中的叙述者看黑人女性身份构建的困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刘畅;;解读《紫色》——沃克的妇女主义[A];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第八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10 江栩栩;;论《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中失败的家庭关系[A];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第八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邵敏;“被子”与黑人女性自我重塑[N];文艺报;2006年
2 舟子;莫让才华因性别和肤色而付水流[N];中国妇女报;2017年
3 深圳商报记者 魏沛娜;她开启了黑人女性文学先河[N];深圳商报;2017年
4 林俊鹏;拒绝歧视是对每一个人的保护[N];中国青年报;2017年
5 ;当黑人女性走向成功[N];中国妇女报;2003年
6 报道员 柯楠;贫困是美黑人女性乳癌死亡率高之因[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7 晋楠 编译;重塑南非科学[N];中国科学报;2018年
8 袁晨光;银行VIP政策是否构成消费歧视[N];中国证券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康慨;黑人女性首次荣获龚古尔奖[N];中华读书报;2009年
10 旅美学者 大学教授 沈睿;自由之女:黑人女性与民权运动[N];中国妇女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卓;丽塔·达夫诗歌主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2 王冬梅;种族、性别与自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马粉英;托妮·莫里森小说的身体叙事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4 张玉红;佐拉·尼尔·赫斯顿小说中的民俗文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修树新;托妮·莫里森小说的文学伦理学批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丽丽;走出创伤的阴霾[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晴;《他们眼望上苍》中的黑人女性身份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陈研;黑人女性寻求第三空间[D];厦门大学;2006年
3 纪娇娇;黑人女性主体性建构—对《他们眼望上苍》中珍妮的文化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4 谢莉莉;20世纪美国文学中黑人女性形象的嬗变[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益娟;黑人女性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傅兴丽;黑人女性的觉醒之旅[D];吉林大学;2011年
7 叶晓娟;种族、性别和民族的多重身份重建[D];安徽大学;2019年
8 宋颖洁;从女性主义视角研究《他们眼望上苍》[D];河北师范大学;2019年
9 马杰;从被妖魔化到救赎[D];信阳师范学院;2019年
10 孙冰;黑人女性身份的丧失与建构[D];吉林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944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94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