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论《他们眼望上苍》叙述语言的特色

发布时间:2020-06-03 13:09
【摘要】: 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国家,美国各民族,亚裔美国人、非裔美国人、拉丁裔美国人及土著人等一方面积极地或被动地接受着白人主流文化的影响、同化;同时也在以各种方式保留创造着本民族的文化。各民族为此所做的努力也部分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学创作中。非洲裔黑人小说不仅是欧美小说的一个分支,而且是非洲裔美国黑人口头传统的一种发展,作为美国文学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非洲裔黑人文学更是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通过本文的研究,欲达到以下几个研究目的: 1.正视黑人及黑人英语的重要性。黑人在世人眼中一直被认为是劣等民族,由于语言使用者的地位决定其语言的地位,黑人英语显然就是劣等的语言。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民族是不分高低贵贱的,语言也是如此。事实证明,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黑人英语不仅没有被淘汰,而是经过不断的演化、淘选和生成,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语言规则,如今己成为社会方言被人们广泛运用,对美国的文学、艺术、文化、历史,甚至政治和经济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它以其强大的吸引力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并成为美国标准英语发展的重要因素。黑人英语以其自身独特的魅力,在被埋没了很久以后被世人所重视,而这归根到底原因是黑人文学的蓬勃发展。 2.重新发掘佐拉·尼尔·赫斯顿和她的《他们眼望上苍》。佐拉·尼尔·赫斯顿是是著名的黑人女作家、民俗学家、人类学家,同时她也是美国黑人文学运动——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名活跃分子。她将自己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来收集、整理和记录美国南方黑人的语言、思维模式及相关文化。通过自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她又成功把他们再现于她的作品当中。《他们眼望上苍》,作为非洲裔黑人文学的经典之作,是佐拉·尼尔·赫斯顿最好的传奇。它的语言富有诗意和乐感,它的结构松散而不支离破碎,通篇小说妙语连珠,幽默诙谐,运用了大量的黑人方言习语和独特的语法结构,巧妙地体现了潜在的黑人语言和文化之美。 3.女性完成自我的定义,树立女性独立自主新形象。《他们眼望上苍》主要以黑人女性珍妮的一生为主线,围绕珍妮与三个男人的三次婚姻,塑造了反抗传统习俗,争取做人权利的女性新形象,也传达了赫斯顿对女性出路问题的思考。从对女性的自我的迷惑、质疑,到顿悟、觉醒,终于到用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话语,珍妮终于完成自我的定义。 《他们眼望上苍》是一部从始至终流淌这诗意的作品。这部作品的语言特色和其他叙事策略以及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使它能在被淹没了几十年后又重放异彩,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7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萍萍;;弘扬民族创新精神——谈惠特曼《草叶集》的创新诗篇[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5期

2 汪顺来;;“小人”的大气——读海明威的《等待一整天》[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3 耿心;;浅析海明威的价值观念及在其短篇小说中的体现[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4 牛震;《红字》中关于原罪的主题及其象征手法[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马海英;;黑人形象在美国小说作品中的演变特征[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李丽琴;中国儒家文化与反犹太情结——庞德《诗章》读解[J];攀枝花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7 冯霞;;家人的影子——评《榆树下的欲望》[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王海莺;;An Analysis of Dickinson's poem[J];青春岁月;2011年20期

9 潘萌;;探析《推销员之死》主人公威利·洛曼的悲剧[J];青年文学家;2009年10期

10 王佩;任静;;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简·爱》[J];青年文学家;2010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文;;英美诗人困境中的自觉审美精神[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2 邓萍;;一幅美之画卷,一曲爱之哀歌——《安娜贝尔·李》赏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C];2011年

3 陈研;;黑人女性寻求第三空间:《他们眼望上苍》后殖民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李杏利;;谁是真正的南方绅士——对思嘉丽三个丈夫和一个情人的探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韩晓燕;;《他们眼望上苍》中的种族意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超;论《白鲸》中的死亡现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陆子晋;论文学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龙飞;论《八月之光》主人公乔·克里斯莫斯的异化与反异化[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徐杰;尤金·奥尼尔的精神生态意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谷春娜;唐宋诗词颜色意象及其翻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邓荷;哈克的成长之旅[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冯静;论《紫色》中茜莉对身份的寻求[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胡媛媛;文化教学对高中英语教学的辅助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晓燕;探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意识流艺术[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10 张旭;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948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948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1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