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阿赫马托娃的长诗《安魂曲》解读

发布时间:2020-06-04 05:03
【摘要】: 安娜?阿赫马托娃是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诗人,人们将她与“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并列,称她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她又被称为“20世纪的萨福”。阿赫马托娃的早期抒情诗,对于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做出了新的处理,诗中总是充满着紧张和不安,惆怅和伤感,阿赫马托娃因此又被冠以“哀泣的缪斯”之名。但是她的早期诗歌的题材毕竟比较狭窄,因此被认为是“室内诗”。但是,从30年代后期起,经历过大清洗、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历史事件的诗人,逐渐拓宽了自己的创作视野,写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其中就包括写于大清洗时期的组诗《安魂曲》。作者以自己在狱外排队、为儿子送包裹的亲身经历为素材,记录了大清洗时期人民所遭受的沉痛灾难,哀悼了那些无辜牺牲的人民,诗人在诗中将个人的命运和祖国、人民联系在一起,体现了诗人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操和人道主义关怀。遗憾的是,这部重要的作品一直不为世人所知,直到诗人逝世十几年后才得以发表。这部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足以和诗人早期的作品相媲美,欲对阿赫马托娃的创作做出全面、完整的理解,就有必要重新阅读这部长诗。本论文就是对于这部长诗的阅读尝试。 本论文除了绪言之外,共分五章。 第一章概述了阿赫马托娃的生平与创作。阿赫马托娃的一生是充满了不安、变动和苦难的一生,她经历了1905年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国内革命战争、大清洗等社会变动,此外,她个人的家庭遭际也颇为坎坷,父母的离异给她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她个人经历过三次婚姻的不幸,儿子多次被捕,在写作生涯里她也同样是几经起伏,曾成为文学界广泛批判的对象。这些经历无疑对阿赫马托娃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理解这些经历,也许有助于我们更深地理解她的诗歌。 第二章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诗人写作《安魂曲》的动机和经过;第二部分是对长诗的结构和内容的分析。《安魂曲》虽然由不同的片段组成,分别写于不同的时间年代,但整组诗是围绕同一事件展开的,在时间上有内在的先后顺序,同时全诗的整个感情基调是统一的,此外,开头的献辞部分和结尾部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512.07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光;;陈中见新,生中得熟——浅析陌生化手段在“聊斋形象”创作中的运用[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2 张智义;关于华兹华斯诗学遗产价值的再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3 胡俐;黄春华;;浅析《印度之行》中的后殖民意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4 詹全旺;心与物的对抗,灵与肉的冲突——评精神悲剧《欲望号街车》[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5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华泉坤,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7 宛小平;;对“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美学”之说的质疑[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8 饶晓红;;昆丁:麦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绎——《喧哗与骚动》的互文性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饶晓红;;“声音”与“愤怒”——班吉的后结构主义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龙云;;斯坦利·费什的阅读观与女性主义文本[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学勇;;叙事学视阈中的鲁迅阐释[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戴冠青;;朱熹的民间想象与闽南民众的崇儒精神[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戴冠青;;用审美心胸打造诗意人生——论《陈明玉吟稿》的美学价值[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4 米琳;;《看见月亮了吗?》的后现代性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阮倩;;“童贞”观念的初始——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解构主义批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6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7 戴方方;;《最蓝的眼睛》的多文本叙事结构和多元叙述视角[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陈烨;;用精神分析批评解读《小镇畸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陈晓芳;;浅论《基坑》主人公的生存困境及其悲剧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曹山柯;;从《白雪公主后传》看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嬗变[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5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8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贺彩虹;笑的解码[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2 吴琼;布宁小说中的普世性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岳婷婷;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戏剧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孔德鑫;爱·摩·福斯特的“联结”之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许丽莎;塔·托尔斯泰娅长篇小说《野猫精》诗学特征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单雅娇;《京华烟云》的文化回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张萌;亨利·詹姆斯的国际主题在《黛西·米勒》中的表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进;时空交错下的别样言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瑜;论范小青小说创作的流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959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959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8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