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母性分裂与人格分裂—读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

发布时间:2020-07-06 06:59
【摘要】: 《喧嚣与骚动》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一直一来评论界及一般读者对于该小说给予极大的关注,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它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诠释。通过对福克纳的生平和诸多作品的阅读与了解,本文作者认为,要正确解读福克纳,心理分析方法必不可少。本文以恋母情结,人的心理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以及人格分裂理论为基础,分析导致康普生家族三兄弟命运的心理因素。由于母亲的怯弱无能,兄弟三人只有转向他人寻求母爱和精神支柱。这样在他们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位三体的母性角色:自己的亲生母亲,养育他们的乳母以及他们当作精神支柱的凯蒂。康普生家族三兄弟是在分裂的母性下长大成人。但是这一位三体的母性并不能满足康普生兄弟的精神需求,生母已经是让他们异常的失望,在潜意识里他们已经拒绝承认她就是他们的母亲:养母只是一个他们并不当作是平等的人的黑人女佣,而他们当作唯一希望的精神母亲凯蒂则成为了最后的一根稻草—她成为了一个风流放荡的女人。凯蒂的堕落给依赖她的爱护的班吉带来无穷的哭泣,给对期望从她身上获得家族荣誉感的昆廷以致命的打击,还让杰生失去了银行里一个很重要的职位。 母性在这部小说里分裂到康普生太太,凯蒂和笛尔西三个人身上。母性的分裂导致了兄弟三人人格的分裂。这样就出现了小说中另外一组一位三体的组合:也即三兄弟共同组成人的完整的心理:本我,自我和超我。班吉成为了弗洛伊德的本我式的人物,一味地以快乐原则为主,他要求得到凯蒂母亲般无私的爱,如果没有得到满足就不停地哭闹。杰生则像自我,冷静地分析现实,依靠现实原则行事。但是他的现实原则只是为了疯狂地报复他人和贪婪地聚敛钱财。昆廷则代表了人的超我,完全按照道德原则来行事。他寻求家族的荣誉,奢望凯蒂的贞洁,但是这种愿望在逐渐衰败的南方和这个已经没落的家族是永远都不能实现的。无限痛苦的昆廷只好以了结自己的生命的方式来结束自己对道德的无望的追求。 总之本文旨在通过对这样两组一位三体的人物组合的分析,来揭示《喧嚣与骚动》中人物命运的深层的心理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712.074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曹梦月;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视角下的《村子》[D];安徽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433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7433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e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