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试论《黄昏以前》中的矛盾性

发布时间:2020-07-28 21:17
【摘要】: 本篇论文所论述的作品黄昏以前是吉行淳之介创作生涯后期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主要讲述了中年男子佐佐和处女杉子之间持续了一年半的、没有发生过真正意义性交的模拟性关系。作品中无处不能感受到男女主人公自身或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且在对违背常规与传统的大胆的性关系、性方式的描写方面,黄昏以前超过了作家的以往作品。可以说是吉行长篇作品的新的里程碑。 本篇论文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首先阐明作品主人公  中年男子和处女的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各自扮演的角色。然后以两位主人公生理和心理上的各种矛盾冲突为立足点,分析其矛盾关系的本质及其形成根源,从而进一步探讨作品的主题。 文章的主人公佐佐和杉子的关系是中年男子和处女所表达的两个概念范畴的关系,具体说就是中年男子和处女之间没有发生真正意义性交的疑似性关系。然而这种关系的成立有一定的先决条件。一方面是中年男子对处女的执着;另一方面是处女的现实想法,具体来说就是一边享受着性的快乐,一边却把自己的处女之身和气派的婚礼连接在一起,希望用自己的处女之身换取今后的幸福生活。这其中,中年男子保持处女的处女之身有如下三方面的理由:第一,以观察疑似性关系中处女的生理及心理反应取乐;第二,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他都惧怕怀孕、生产以及处女膜破裂时流出的鲜血;第三,没有真正的性接触,不会给他带来麻烦。 另外,在中年男子和处女的疑似性关系的维系中,中年男子的趣味本位主义以及处女在性的生理方面和制度方面的对立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在疑似性关系中处女的生理遭受压抑,中年男子的行为表面上看起来是把处女从压抑中解放出来,但是这种虚假的性方式并不能为处女带来真正的快乐,其结果只能是增强了这种压抑,这其中可以看出中年男子的趣味本位主义的“罪恶性质”。 在和处女的疑似性关系中,可以看出中年男子自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例如,中年男子对处女的兴趣根源于其趣味本位主义,可他为什么不能充分享受性的快乐,对处女膜破裂时流出的鲜血、怀孕、生产感到极端恐惧呢?另外,中年男子一方面认为和处女的这种关系近乎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不会产生麻烦,也不需要负什么责任;可另一方面,非但感到麻烦、责任,甚至陷入痛苦的“自我厌恶”之中,反省起自己的行为。这又是为什么呢? 关于中年男子的矛盾性,先行研究中一般认为是缘于“性的精神性的缺失”。对于这种说法,笔者存有一定的疑问,认为“性的精神性的缺失”并不能全面地解释中年男子的矛盾性。在本篇论文中,笔者通过论证提出如下见解:中年男子矛盾性根源于他对日常现实生活的恐惧,中年男子不能积极地面对生活,是现实生活的逃避者。 在处女看来,告别处女之身的前提条件就是结婚,也就是说她把处女之身看作是与男人结婚、不用自己辛苦地讨生活就可以幸福起来的资本。那么,为什么她明知道中年男子已有家室不可能与自己结婚,却积极主动地与其维持了一年半的疑似性关系呢?此外,处女在性的生理性和制度性的对立方面还缺乏合理、有力的解释。 关于这一点,笔者通过论证认为:处女与中年男子正好相反,她对性的追求即是对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积极追求,或者说处女是生活的积极实践者、享受者,当然有时对生活的追求会显得过于贪婪。 通过考察先行研究,可以把黄昏以前的主题归结为三个方面:性的精神性的缺失,性的颓废以及人性回归的瓦解。 笔者基本赞同以上三方面的论述,但也认为不能忽视性的精神性的缺失根源于对日常现实生活的认知程度这一事实。在黄昏以前这部作品中,男女主人公矛盾的根源就在于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态度上存在差异。具体地说,中年男子对生活感到恐惧,是现实生活的逃避者;而处女对现实生活有着强烈的向往,是生活的积极实践者和参与者。另外,作品中中年男子最终将女主人公从以单纯寻求快乐为目的的疑似性关系中解放出来,这其中也暗示出中年男子从现实生活的逃避者的角色中自我解放的意愿和倾向。中年男子的“自我厌恶”既是对趣味本位主义的反省,也是其人性回归的征兆。从这种意义上讲,在黄昏以前这部作品里,吉行踏出了人性回归的第一步。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313.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红燕;;解读《觉醒》中凯特·肖班思想上的矛盾性[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翟月;;《收藏家》女主人公悲剧结局的心理分析[J];成功(教育);2009年03期

3 落了一夜泪;;魔羯女和处女男的浪漫情事[J];伴侣(A版);2004年12期

4 艾娜·贝克;wendy;;纽约城的27岁处女[J];中外文摘;2011年08期

5 王小立;;只为美而矣——论王尔德的矛盾性[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8期

6 陈厚娟;;论魔幻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的矛盾现象[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陈曼;;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汀的女性意识[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8 李国英;;冯沅君《卷剏》中的双重矛盾[J];名作欣赏;2007年18期

9 兰兴伟;矛盾的对立与复杂的情感——评海明威的女性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9期

10 王青;曾娅先;;纫草结蕙 拔心不死——论冯沅君的《卷剏》[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东栋;王友良;孙达;周时奎;任春玲;冯玮;;~(18)F-FDG PET显像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A];第四届全国中青年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2 崔庆民;;说人性——批判《江南》小说《沙家浜》[A];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论文集[C];2003年

3 刘胜;邹积敏;;在强奸案件中对女性受害人检验应注意的问题[A];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一次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徐元诚;;介绍一种男子自我保健疗法[A];江苏省首届性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5 余如英;;大学生精神性特点研究[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陈勃;;忍精不射——缩短男性不应期的方法[A];全国性与生殖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7 张凌燕;;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试论塔吉扬娜·托尔斯塔娅的短篇小说《Река Оккервиль》[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8 黄建国;李桂明;;紧张,5羟色胺和精神性皮肤病[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9 方杰;沈逆;张元芳;;NPT检测提示精神性原因在ED患者中属于非主要原因[A];华东六省一市泌尿外科学术年会暨2011年浙江省泌尿外科、男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郭永利;;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墓葬画像砖上的披发民族[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震;关于消费活动精神性转向的哲学思考[N];光明日报;2007年

2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萧瀚;捐款散论[N];法制日报;2008年

3 魏庆;怎样看待男性性疲劳[N];健康报;2005年

4 惠新;中国建筑应该有更多精神性的东西[N];广东建设报;2004年

5 唐文;男性乳房突然增大咋回事[N];大众卫生报;2006年

6 余慕明;(三)中枢性及精神性呼吸困难[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7 张未民;生存性转化为精神性[N];文学报;2005年

8 马晓年;男子应如何表达感情[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9 余卫华;2008年大型DDI需求四季度增长到7.9亿台[N];电子资讯时报;2008年

10 谭柯 彭思鉴 蔡壹铭;重庆:同性性交易拟认定为“卖淫嫖娼”[N];江苏法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立红;大众文化理论批判[D];吉林大学;2007年

2 钱松;何绍基年谱长编及书法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3 吴兆蕾;追寻精神的上升[D];南开大学;2009年

4 周发财;鲍曼社会理论对现代性的反思[D];复旦大学;2008年

5 石少颖;仁祖时代朝鲜对后金(清)交涉史研究(1623-1649)[D];山东大学;2008年

6 杨永生;双星辉映[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7 赵虎;天敌应激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的损害作用及海马类固醇激素受体系统对精神应激反应的调节效应研究[D];汕头大学;2003年

8 韩丽荣;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9 陈质颖;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人性思想述评[D];湖南师范大学;1998年

10 李克勇;听觉系统声诱发反应的磁声场记录[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萍;试论《黄昏以前》中的矛盾性[D];吉林大学;2007年

2 易芳;男子竞技舞龙运动员的选材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湛海涛;中、外优秀国家男篮后卫队员比赛能力的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黄晓菲;《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儌》词语通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徐吉伟;我国男子坐式排球扣球技术、扣球效果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凯;CBA—CUBA青年男子篮球对抗赛现状与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7 刘卫国;对优秀男子跳板跳水运动员助跑、起跳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8 许晓峰;对我国优秀男子110米栏运动员技术结构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吴洪波;从世界男子十项全能运动发展趋势看我国男子全能运动突破方向[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10 黎健民;男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静态平衡能力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734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7734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7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