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酷儿理论视角下《紫色》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29 07:36
【摘要】: 艾丽丝·沃克是当今美国文坛上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她的经典小说《紫色》不但为她赢得了普林策文学奖和国家图书奖,使她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普林策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同时也为她赢得了国际声誉。 《紫色》自1982年发表之后就备受关注,许多学者和评论家纷纷从多种角度来探讨和分析这部小说,揭示黑人妇女如何由深受双重压迫的悲惨处境到最终取得独立这一人生历程。为了区别于白人女权主义,沃克提出了“妇女主义”一词。在沃克看来,一个真正的妇女主义者应该是那些具有一些男性特质的,成熟的黑人女性。 进入90年代,随着酷儿理论在西方的兴起,许多学者都意识到这部作品与酷儿理论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尤其是考虑到沃克的妇女主义与酷儿理论之间的种种契合之处。酷儿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新的性理论。“酷儿”指的是在文化中所有非常态的表达方式,是所有在性倾向方面与主流文化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性别规范或性规范不符的人。酷儿理论质疑传统的异性恋霸权,反对传统观念对人们的压制和禁锢。但它并不是像许多人误解的那样,是对同性恋的鼓吹和宣扬,而是一种反对严格的社会两分结构,鼓励人们自由地生活的理论。与酷儿理论的种种观点相契合,沃克的妇女主义也倡导消除两分结构。它们的最终目标都是消除一切歧视和偏见,构建和谐融洽的社会气氛。 小说《紫色》中的男女主人公身上都有着明显的“酷儿”特点。本文主要以性、性别和种族三个方面为切入点,通过对主要人物的分析,探讨小说与酷儿理论的契合之处。西丽和莎格的同性之爱,索菲亚和哈波相互颠倒的个性,以及种族压迫的无所不在,都能体现出酷儿理论所倡导的反对社会两分结构,消除歧视和偏见。而小说最后的圆满结局则体现了沃克倡导的“全人类完整的生存”的思想和酷儿理论的最终目标,人们自由地生活在和谐融洽的社会中。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熙娜;;艾丽斯·沃克作品中宗教思想探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2 闫丽颖;;《他们眼望上苍》中的妇女主义新理念——关于小说主人公头饰和服饰变化象征意义的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林德福;段绍俊;;酷儿理论视阈中的王尔德[J];昆明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奚雅云;;妇女主义的童话之歌——论爱丽斯沃克的《紫颜色》[J];海外英语;2011年07期

5 朱宏达;;破茧之舞——《黑天鹅》女主人公的双重性格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3期

6 桑潇潇;;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关键词“Queer”在中国的译介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1年09期

7 王群;吴桂金;;女性与自然:艾丽斯·沃克《父亲的微笑之光》生态女性主义解读[J];海外英语;2011年06期

8 姚月洁;;性别的凝视机制:从二元对立到多元化认同[J];美与时代(下);2011年06期

9 陈迎晓;;从妇女主义角度解读《紫色》中黑人女性的自我觉醒[J];文教资料;2011年26期

10 薛菊花;;《紫颜色》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吴畅畅;赵瑜;;同志、身份/认同与空间——对中国内地同志网络空间生存及(集体)行动可能性之探察[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2 吕富媛;;女权(女性)主义的流派演变及其影响[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徐安琪 厦门大学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叶文振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李银河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风笑天;多元取向:当代中国人的婚姻与家庭[N];社会科学报;2002年

2 朱景文;“酷儿”理论之思[N];法制日报;2007年

3 武汉大学 严泽胜;欲望、身体、性别表演[N];社会科学报;2004年

4 袁浩龙;我的性别身份是什么?[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5 李银河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从后村的女人看农村性别权力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肖巍;性别认同的“麻烦”理论[N];中华读书报;2003年

7 周雁翎;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盛宴[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仲冬梅 熊家良;都市:当代文化的镜像[N];社会科学报;2004年

9 饶晖(中央戏剧学院);身体是他电影的工厂[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10 刘悦笛(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后现代的一种视域:思想与文化的交锋[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晓英;走向完整的生存[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杨启平;文化语境下的女性书写—当代大陆/马华女性小说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艾尤;在欲望与审美之间[D];苏州大学;2006年

4 王淑芹;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宋方方;对美国20世纪末西方音乐研究中女性主义批评的审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边静;华语电影中的同性恋话语[D];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媛;酷儿理论视角下《紫色》的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2 刘玉婷;从酷儿理论角度解读《父亲的微笑之光》[D];兰州大学;2012年

3 陈玉霞;《阳光下的葡萄干》的妇女主义解读[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白杨;酷儿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孙霞;从妇女主义角度解读《紫色》[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熊雯雯;颠覆传统 寻求解放[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丽;圣者与魔鬼的合体《紫色》中莎格“妇女主义者”形象的圣经原型[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8 袁霞;《紫色》中的妇女主义生存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陈周新;从妇女主义的角度解读《紫色》[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10 娄本秋;《紫颜色》中黑人男性成长历程的妇女主义解读[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736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7736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5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