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芥川龙之介的不安的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3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新艳;袁明昕;;从《鼻子》看芥川龙之介的矛盾心理[J];飞天;2011年16期
2 吴婷;王玉芬;;芥川龙之介早期小说理性风格的形成原因[J];科技信息;2011年16期
3 张婷;;Veni vidi scripsi——芥川龙之介的中国之行[J];青年文学家;2011年09期
4 武凤娟;;浅析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罗生门》[J];华章;2011年14期
5 武凤娟;;浅析《蛛丝》中的利己本性[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年07期
6 刘振生;;“写黄昏世界之寂寞,叹不毛人生之虚空”——读芥川龙之介《老年》[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8期
7 刘庆星;;芥川龙之介与基督教——以《西方的人》《续西方的人》为中心[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4期
8 陈珍;;试论芥川龙之介的中国认识及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年07期
9 冯志;;《罗生门》芥川对生存的拷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10 李德法;;从“鼻子”看“心”——芥川龙之介的《鼻子》评析[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徐迪彦;;试比较黑泽和芥川的两座“罗生门”[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威周;陶振纲;张向民;;郭沫若选译《日本短篇小说集》的内容和意义[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3 郭沫若;菲戈;;我的母国·作为日本文学课题[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4 王璐;;谷崎润一郎作品中的中国幻想[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侯耀其;拉美深感不安[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2 金才方;天安公司富而不安[N];中国企业报;2000年
3 许诩;这般尊重让我不安[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4 记者 严锋;美国表示不安[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5 王淼;那个时代、那个中国[N];光明日报;2007年
6 陈应年;芥川龙之介作品的中国译本[N];中华读书报;2005年
7 林少华;芥川龙之介:“恍惚的不安”[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白卫涛;“安然”搅得股市不安然[N];国际经贸消息;2002年
9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吴云;既不安又不满[N];人民日报;2001年
10 ;希塞同步演习,引发美土不安[N];中国国防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杜文倩;文化汇流中的抉择与超越[D];山东大学;2006年
2 木村泰枝;西方·日本·中国—日本人的“上海梦想”[D];复旦大学;2008年
3 陈云哲;跨界的想象与无界的书写[D];吉林大学;2010年
4 孙立春;中国的日本近现代小说翻译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璐;谷崎润一郎与中国[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延永;关于芥川龙之介的不安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8年
2 郭林秀;芥川龙之介文学主题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杜文倩;文化汇流中的抉择与创造[D];湘潭大学;2003年
4 孟雪;芥川龙之介小说中的佛教思想[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周倩;芥川龙之介の『偷盗』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姚尧;芥川煃之介(?)小说「母」について[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陶凤;芥川龙之介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8 谢海丰;超越原典且具桥梁作用的《龙》[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邢硕;芥川龙之介の中国古典文学の受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金哲;芥川龙之介文学中人性向神性的回归及失败[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7764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776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