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夹缝希尼之身份寻求
发布时间:2020-08-02 16:10
【摘要】: 谢默斯·希尼是继叶芝之后爱尔兰最重要的诗人。从20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诗歌创作以来,已经出版了十多本诗集、散文集,以及其它的一些译著。他的诗歌,因其简洁的风格,精辟的语言,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由于诗人生活在北爱尔兰,经历了北爱局势最为严峻的时期,其诗歌强烈地体现出一种时代色彩以及因民族、宗教问题而带来的身份寻求愿望。 本篇论文试图从文化分析角度来架构希尼寻求自身身份的过程。关于身份,以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为代表的文化主义者认为现代个体的身份是多元的、易变的。人们通常从文化认同、文化延续或文化断层中获取某种身份。复杂的北爱尔兰局势使得希尼的身份寻求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宗教文化的冲突、诗人自身的艺术追求和社会责任的冲突让诗人感觉到自己生活在种种“夹缝”之中。诗人将自己的成长经历、亲眼目睹或经历过的种种文化、宗教冲突揉合进了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使其作品充满了自传性。可以说,希尼的艺术创作过程就是诗人的身份寻求过程。通过对诗人具有代表性的诗歌的分析,本文希图指出,希尼的身份寻求之旅就是诗人超越各种界限,走出“夹缝”之旅。 根据希尼的三个不同创作阶段,论文的主体部分分成三章来进行分析。第二章主要分析希尼的早期创作。在这一时期诗人主要是将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生活作为诗歌题材,并以生动的文字予以记录。在背离了祖辈农耕传统的前提下,希尼作为一个受到良好英国教育的天主教徒、诗人,第一次面临在“夹缝”中如何生存的问题。第三章围绕诗人的第二个创作阶段展开。随着北爱局势的日益严峻,希尼的创作也面临更大的压力。想要自由创作的愿望和社会上要求其为“部落”说话的呼声之间的冲突充分体现在了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体现最为明显的是沼泽组诗给诗人带来声誉的同时,也招致了巨大的争议。压力之下,希尼想象中的“站地岛”朝圣之旅最终为其找到了一扇“通向光明之门”。第四章分析诗人最终走出“夹缝”,其诗歌主题也由个体性升华为普遍性,其诗歌特质也由地方性飞跃至世界性。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562.072
本文编号:2778755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562.0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虹;在时空错位中寻找“精神的家园”——北爱尔兰诗人的困惑与追求[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2 吴德安;希尼的诗歌艺术[J];国外文学;2000年04期
3 丁振祺;诗歌的对置和平衡——评希尼的诗集《酒精水准仪》[J];国外文学;2000年04期
本文编号:27787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778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