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试论辛格短篇小说中奇异题材的深层意蕴

发布时间:2020-08-18 18:26
【摘要】:长期以来,20世纪美国著名犹太作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Singer)的创作一直受到国际文学批评界的关注。这不仅是因为他获得了197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更重要的是他独特的创作源流、特色以及他的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波兰文化传统和人类面临的普遍境遇。 如果说辛格的长篇小说是反映19世纪东欧波兰犹太人生活的历史鸿篇巨制的话,那么辛格的短篇小说就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犹太人从古至今的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辛格的短篇小说很少描写宏大的生活场景和激动人心的事件,而往往是摄取生活的几个场景或片段,并善于把作者强烈的情感不动声色的融入到这些小场景中去,使读者产生和他一样的情感体验。然尔对辛格短篇小说的研究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充分的探讨,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挖掘其深层次的内涵和意蕴。 犹太人在遭受了种种苦难的同时也在思考着他们的信仰问题,究竟他们信仰的上帝是否能够拯救他们走出苦难?他们心中的上帝是否值得他们用一生来维护和遵从?就在人们徘徊动摇的时候,魔鬼趁机出场了。魔鬼充当了检验人们信仰的试金石。他在人们的内心拷问着这个问题。正是由于魔鬼走进了犹太人的现实生活,才使得魔鬼有机会了解犹太人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说魔鬼先是帮助人们实现他们的愿望,满足他们的需求,然后再企图动摇人们的信仰,进而收买他们的灵魂。随后魔鬼引领着我们走进犹太人的内心世界来寻找和分析形成这种动摇、怀疑的原因所在。最后辛格试图说明犹太人这种精神上的不断探索与追求正是犹太民族得以顽强生存的动力和源泉。至此,透过外表的神秘主义色彩,我们看到了作者把对犹太人民的关切和同情寓于魔鬼的行迹之中。通过魔鬼的行动,使我们感受到了犹太人精神世界的困惑和抉择。 纵观辛格的短篇小说,作者关注的焦点仍在如何保持传统信仰和继承传统文化上。小说反映了坚定信仰、保持传统与怀疑困惑的双重心态,既认同犹太传统的救赎意义和犹太传统的民族凝聚力,又呈现出传统受到质疑的、挑战的趋向。同辛格的长篇小说相比,他的短篇小说多以魔鬼、精灵等带有神秘色彩的奇异的形式出场来冲淡文化冲突的现实背景,然而核心仍在对传统的抛弃与抉择上。总之,他的短篇小说不仅反映出犹太民族本身的悖论性特征,而且透视出犹太民族在面临文化变迁与继承传统的这一现实课题。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隋文娟;;《卡拉马佐夫兄弟》之人物救赎探析[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卞瑞芳;孙周年;;浅析《裸者与死者》中诺曼·梅勒的犹太意识[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高婷;;犹太性的传承与超越——以辛格和罗斯为例[J];外国文学;2011年03期

4 李俊宇;;从《普通人》看菲利普·罗斯的“先行到死”观[J];三明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金亚娜;;托尔斯泰思想遗产价值管窥[J];外语学刊;2011年05期

6 杨青;;苦难与救赎[J];大众文艺;2011年15期

7 王g;;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的跨文化写作[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王晶;;解读《波特诺伊的怨诉》中男主人公的叛逆[J];林区教学;2011年09期

9 莫玉梅;;“犹太人是一个衡量人性邪恶的尺度”——评贝娄的《拉维尔斯坦》[J];名作欣赏;2011年21期

10 刘军;;犹太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挣扎中孤独的犹太人[J];名作欣赏;2011年2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范森;;从《圣经》看《雨王亨德森》的犹太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周守仁;;先进思想的理性魅力与腐朽意识的心理毒素[A];反邪教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反邪教协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刘金海;;螺旋藻、VC、VE和豆油对名贵观赏鱼-血鹦鹉鱼着色的影响[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鱼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摘要汇编[C];2004年

4 任广耀;朱征洪;;我国体育科技新闻现状刍议[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八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冯茜;;堕落的“浮士德”——《道连·格雷的画像》与《驴皮记》之比较[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6 孙巍;;雅斯贝尔斯技术哲学思想初探[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7 李健;;《天使与魔鬼》: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再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8 张淑萍;;《浮士德》与《蛇神》结构艺术比较[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9 赵瑞全;秦明宽;王正邦;;新疆中新生代产铀盆地油气还原与可地浸砂岩铀矿化关系初探[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10 刘金海;王维娜;王安利;;热带鱼总色素及色素组分比较研究[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在这里,魔鬼变成了人[N];沈阳日报;2005年

2 记者 张智;别扯皮了 “魔鬼路”还在伤人![N];滨海时报;2010年

3 记者 王代林 实习记者 李梦媛;新路改线建隧道避开“魔鬼路段”[N];四川日报;2011年

4 李娜;百慕大三角 “魔鬼”究竟是谁?[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5 兰政文;警惕“魔鬼时刻”[N];中国体育报;2001年

6 陈君;魔鬼捧走斯坦利杯[N];中国体育报;2003年

7 记者 胡亚莉;“魔鬼培训”值得提倡吗?[N];组织人事报;2004年

8 银立 重庆总队一支队;“魔鬼”隐藏在细节中[N];人民武警报;2010年

9 杨司佼;心中的“魔鬼”[N];大众卫生报;2003年

10 本报特约记者 陈婧;飘忽在“天使”与“魔鬼”之间[N];中国国防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锟;东正教精神与俄罗斯文学[D];黑龙江大学;2004年

2 王丽艳;多克托罗小说犹太主题的发展轨迹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张甜;索尔·贝娄城市小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陈娴;种族的记忆,文学的救赎[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周南翼;追寻一个新的理想国:索尔·贝娄、伯纳德·马拉默德与辛西娅·奥芝克小说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6 魏啸飞;美国犹太小说中的犹太精神[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晓娜;试论辛格短篇小说中奇异题材的深层意蕴[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宁;魔鬼形象在西方文学中的嬗变[D];山东大学;2011年

3 陈小宁;道德与人性的力量—对马拉穆德《店员》的犹太性观照[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张娜;性欲、创伤、自治[D];暨南大学;2012年

5 何艺杰;索尔·贝娄作品的犹太性、异化主题及叙述手法[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宏芹;试论托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中DAS D(?)MONISCHE的意义[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牛亚敏;论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对待女性的态度[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8 郎艳丽;马拉默德小说《店员》之“犹太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刘昕妮;论卡夫卡的“犹太情结”[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莉;从小说《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的魔鬼形象看布尔加科夫的善恶观[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965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7965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9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