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辛格短篇小说中奇异题材的深层意蕴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隋文娟;;《卡拉马佐夫兄弟》之人物救赎探析[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卞瑞芳;孙周年;;浅析《裸者与死者》中诺曼·梅勒的犹太意识[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高婷;;犹太性的传承与超越——以辛格和罗斯为例[J];外国文学;2011年03期
4 李俊宇;;从《普通人》看菲利普·罗斯的“先行到死”观[J];三明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金亚娜;;托尔斯泰思想遗产价值管窥[J];外语学刊;2011年05期
6 杨青;;苦难与救赎[J];大众文艺;2011年15期
7 王g;;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的跨文化写作[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王晶;;解读《波特诺伊的怨诉》中男主人公的叛逆[J];林区教学;2011年09期
9 莫玉梅;;“犹太人是一个衡量人性邪恶的尺度”——评贝娄的《拉维尔斯坦》[J];名作欣赏;2011年21期
10 刘军;;犹太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挣扎中孤独的犹太人[J];名作欣赏;2011年2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范森;;从《圣经》看《雨王亨德森》的犹太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周守仁;;先进思想的理性魅力与腐朽意识的心理毒素[A];反邪教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反邪教协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刘金海;;螺旋藻、VC、VE和豆油对名贵观赏鱼-血鹦鹉鱼着色的影响[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鱼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摘要汇编[C];2004年
4 任广耀;朱征洪;;我国体育科技新闻现状刍议[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八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冯茜;;堕落的“浮士德”——《道连·格雷的画像》与《驴皮记》之比较[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6 孙巍;;雅斯贝尔斯技术哲学思想初探[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7 李健;;《天使与魔鬼》: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再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8 张淑萍;;《浮士德》与《蛇神》结构艺术比较[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9 赵瑞全;秦明宽;王正邦;;新疆中新生代产铀盆地油气还原与可地浸砂岩铀矿化关系初探[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10 刘金海;王维娜;王安利;;热带鱼总色素及色素组分比较研究[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在这里,魔鬼变成了人[N];沈阳日报;2005年
2 记者 张智;别扯皮了 “魔鬼路”还在伤人![N];滨海时报;2010年
3 记者 王代林 实习记者 李梦媛;新路改线建隧道避开“魔鬼路段”[N];四川日报;2011年
4 李娜;百慕大三角 “魔鬼”究竟是谁?[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5 兰政文;警惕“魔鬼时刻”[N];中国体育报;2001年
6 陈君;魔鬼捧走斯坦利杯[N];中国体育报;2003年
7 记者 胡亚莉;“魔鬼培训”值得提倡吗?[N];组织人事报;2004年
8 银立 重庆总队一支队;“魔鬼”隐藏在细节中[N];人民武警报;2010年
9 杨司佼;心中的“魔鬼”[N];大众卫生报;2003年
10 本报特约记者 陈婧;飘忽在“天使”与“魔鬼”之间[N];中国国防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锟;东正教精神与俄罗斯文学[D];黑龙江大学;2004年
2 王丽艳;多克托罗小说犹太主题的发展轨迹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张甜;索尔·贝娄城市小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陈娴;种族的记忆,文学的救赎[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周南翼;追寻一个新的理想国:索尔·贝娄、伯纳德·马拉默德与辛西娅·奥芝克小说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6 魏啸飞;美国犹太小说中的犹太精神[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晓娜;试论辛格短篇小说中奇异题材的深层意蕴[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宁;魔鬼形象在西方文学中的嬗变[D];山东大学;2011年
3 陈小宁;道德与人性的力量—对马拉穆德《店员》的犹太性观照[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张娜;性欲、创伤、自治[D];暨南大学;2012年
5 何艺杰;索尔·贝娄作品的犹太性、异化主题及叙述手法[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宏芹;试论托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中DAS D(?)MONISCHE的意义[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牛亚敏;论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对待女性的态度[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8 郎艳丽;马拉默德小说《店员》之“犹太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刘昕妮;论卡夫卡的“犹太情结”[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莉;从小说《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的魔鬼形象看布尔加科夫的善恶观[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965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796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