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回家》中的父子关系看品特的犹太情愫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561.0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冉力;;中国品特研究的新突破——评华明《品特研究》[J];校园英语;2017年45期
2 郭想;;论品特式风格的双重性[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06期
3 刘丽明;;从《看管人》看品特的“威胁喜剧”[J];戏剧之家;2016年20期
4 吴潇;;舞台后面的人生——谈品特戏剧的书写记忆[J];现代传记研究;2016年01期
5 李亚琴;;“房间”:品特戏剧的空间探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6 朱溢文;;简析《生日晚宴》中的“品特式”荒诞[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2期
7 范玲;南丽琼;包威;;简论品特的威胁喜剧[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8 王燕;高蕴华;;品特式聚会的悲剧性[J];求索;2011年09期
9 王燕;;品特《背叛》内外的背叛[J];国外文学;2010年02期
10 袁德成;;论品特及其戏剧与政治的关系[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萧萍;;女性及其城市底层的欲望表达——浅析哈罗德·品特剧作《回家》[A];都市文化研究(第9辑)——文学艺术之城[C];2013年
2 李月宝;;从《生日宴会》里透视权力关系中的压迫现象[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孔阳;杯畔品品特[N];北京日报;2018年
2 本报记者 王胡;大卫·哈尔获品特奖[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解玺璋;解放了读者与观众的品特[N];文艺报;2010年
4 周江林 志琳;品特:一种危险的戏剧动机[N];财经时报;2005年
5 上海师范大学 萧萍;品特:日常絮叨碎语的背后[N];社会科学报;2005年
6 世之维集团总裁 樊敏;再谈“纺织品特保”[N];中国纺织报;2005年
7 蔡芳钿;品特与政治[N];中华读书报;2009年
8 卢铮;纺织品特限年底到期[N];中国证券报;2008年
9 本报评论员 祝乃娟;品特逝世[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10 樊敏;见识“纺织品特保”[N];中国纺织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雅琳;从“间离效果”看品特戏剧中非现实的现实性[D];复旦大学;2010年
2 王燕;哈罗德·品特戏剧话语里沉默现象的语用文体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萧萍;折光的汇合:暧昧与胁迫性生存[D];上海戏剧学院;2005年
4 孙琦;流沙上的互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宋杰;品特戏剧的关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齐欣;品特戏剧中的悲剧精神[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晶;变形的“房间”[D];上海戏剧学院;2014年
8 魏琼;语言维度里的哈罗德·品特戏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9 刘红卫;哈罗德·品特戏剧伦理主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10 施赞聪;权力与政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皮宾燕;从《回家》中的父子关系看品特的犹太情愫[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彭金霞;男性权威的颠覆—对品特早期戏剧中女性形象的福柯式解读[D];西南大学;2011年
3 陈闯;论哈罗德·品特的“威胁喜剧”[D];扬州大学;2017年
4 于文思;哈罗德·品特戏剧中的“沉默”手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5 刘瑶;品特剧作中的权力主题[D];兰州大学;2013年
6 裴绍燕;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品特三部戏剧作品中的女性人物[D];兰州大学;2012年
7 赵小艳;品特“威胁喜剧”中的闯入者形象[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唐力;品特早期剧作中的控制与反控制主题[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9 兰天;解读“品特风格”—哈罗德·品特戏剧特色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10 刘飞鹏;哈罗德·品特戏剧中的语言暴力与创伤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003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800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