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从《回家》中的父子关系看品特的犹太情愫

发布时间:2020-08-22 05:20
【摘要】: 哈罗德·品特被公认为是二十世纪下半叶英国最杰出的剧作家。他已占据着现代经典作家的地位,来自其姓氏的形容词“Pinteresque”已经进入《牛津英语词典》就是明证,200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对剧作家的艺术成就的充分肯定。 国内外的批评家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品特的作品进行了解读。研究主要集中在品特戏剧的荒诞性主题、语言的无意识和荒诞性、品特风格、来自“房间”外部的威胁、人物之间的权利关系、女性人物群像和戏剧的后现代特征等方面。 然而,对这位犹太作家的作品与他犹太身份之间的密切联系、他所受的来自犹太文化的影响的研究则明显较为薄弱。品特虽然是犹太人,但似乎他一直在竭力回避自己的犹太身份。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很少提到“犹太”这个词,这似乎表明他的思想和创作与犹太民族没有什么关系。然而,在本文作者看来,这一切都只是表面现象。对于出生在一个犹太民族的品特来说,犹太文化对他的影响是与生俱来的。本文作者认为,他从来都没有真正摆脱犹太民族对他的影响,正如他无法摆脱他同自己的父亲那种既爱又恨的关系一样。品特戏剧所体现出的作家身上的犹太性显然是其戏剧重要特征之一,而其突出表现就是品特父子关系这一母题的不断表现。本文作者认为,品特剧作中出现的父子关系具有深厚的犹太内涵,鲜明地体现了作家的犹太情愫。 在品特的作品中,他并没有把犹太人及其文化生活作为直接表现的对象和描写重心,而是植根于犹太民族特有的历史传统、宗教文化观念中的“父与子”主题。在他的笔下,父与子似乎总是被缠在一个解不开的死结之中,他们的内心被极端的爱与恨纠缠着,这种爱深到了不毁灭对方就不足以得到表现的地步。一方面,愤怒的父亲们总是竭力维护自己的权威地位,想拉住或找回逃走的儿子,将他们绑缚在“忠诚”和“亲情”的十字架上。另一方面,不堪家庭羁绊的儿子们永远在逃遁,以各种方式来反抗父亲的权威。父与子这种爱恨交织的复杂关系又常常以暴力和血祭的形式展开。 “父与子”主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希伯来《圣经》(通常称之为《旧约》)是犹太文化的经典部分,而《旧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正是“父与子”的冲突,表现为“父亲”对权威的维护和“儿子”对此的抗拒之间的矛盾关系。品特剧作中的“父与子”主题正是对犹太传统中“父与子”这一母题的运用。同时,创作中所探讨的父与子之间的矛盾和痛苦与品特的个人经历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基于对品特的代表作之一《回家》的细读,本文作者试图通过该剧中父子关系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的分析来揭示剧作家的犹太情愫。 本文共五章。第一章简略介绍品特及其文学成就、国内外品特研究现状和论文的重点及结构。第二章追溯“父子关系”母题的犹太文化渊源,并总结了犹太传统中父子关系的特征。第三章分别从内容和形式上分析了《回家》一剧中父子关系的犹太特征。第四章在前文的讨论基础上介绍了品特的犹太身份背景,揭示了其生活及其创作中的犹太性。第五章是结论部分,在总结了前文内容后,本文作者得出结论:品特戏剧中父子关系的犹太性呈现反映了剧作家割舍不断的犹太情愫。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561.0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冉力;;中国品特研究的新突破——评华明《品特研究》[J];校园英语;2017年45期

2 郭想;;论品特式风格的双重性[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06期

3 刘丽明;;从《看管人》看品特的“威胁喜剧”[J];戏剧之家;2016年20期

4 吴潇;;舞台后面的人生——谈品特戏剧的书写记忆[J];现代传记研究;2016年01期

5 李亚琴;;“房间”:品特戏剧的空间探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6 朱溢文;;简析《生日晚宴》中的“品特式”荒诞[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2期

7 范玲;南丽琼;包威;;简论品特的威胁喜剧[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8 王燕;高蕴华;;品特式聚会的悲剧性[J];求索;2011年09期

9 王燕;;品特《背叛》内外的背叛[J];国外文学;2010年02期

10 袁德成;;论品特及其戏剧与政治的关系[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萧萍;;女性及其城市底层的欲望表达——浅析哈罗德·品特剧作《回家》[A];都市文化研究(第9辑)——文学艺术之城[C];2013年

2 李月宝;;从《生日宴会》里透视权力关系中的压迫现象[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孔阳;杯畔品品特[N];北京日报;2018年

2 本报记者 王胡;大卫·哈尔获品特奖[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解玺璋;解放了读者与观众的品特[N];文艺报;2010年

4 周江林 志琳;品特:一种危险的戏剧动机[N];财经时报;2005年

5 上海师范大学 萧萍;品特:日常絮叨碎语的背后[N];社会科学报;2005年

6 世之维集团总裁 樊敏;再谈“纺织品特保”[N];中国纺织报;2005年

7 蔡芳钿;品特与政治[N];中华读书报;2009年

8 卢铮;纺织品特限年底到期[N];中国证券报;2008年

9 本报评论员 祝乃娟;品特逝世[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10 樊敏;见识“纺织品特保”[N];中国纺织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雅琳;从“间离效果”看品特戏剧中非现实的现实性[D];复旦大学;2010年

2 王燕;哈罗德·品特戏剧话语里沉默现象的语用文体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萧萍;折光的汇合:暧昧与胁迫性生存[D];上海戏剧学院;2005年

4 孙琦;流沙上的互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宋杰;品特戏剧的关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齐欣;品特戏剧中的悲剧精神[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晶;变形的“房间”[D];上海戏剧学院;2014年

8 魏琼;语言维度里的哈罗德·品特戏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9 刘红卫;哈罗德·品特戏剧伦理主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10 施赞聪;权力与政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皮宾燕;从《回家》中的父子关系看品特的犹太情愫[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彭金霞;男性权威的颠覆—对品特早期戏剧中女性形象的福柯式解读[D];西南大学;2011年

3 陈闯;论哈罗德·品特的“威胁喜剧”[D];扬州大学;2017年

4 于文思;哈罗德·品特戏剧中的“沉默”手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5 刘瑶;品特剧作中的权力主题[D];兰州大学;2013年

6 裴绍燕;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品特三部戏剧作品中的女性人物[D];兰州大学;2012年

7 赵小艳;品特“威胁喜剧”中的闯入者形象[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唐力;品特早期剧作中的控制与反控制主题[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9 兰天;解读“品特风格”—哈罗德·品特戏剧特色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10 刘飞鹏;哈罗德·品特戏剧中的语言暴力与创伤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003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8003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6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