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娃”在《所罗门之歌》中的文化身份构建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习传进;;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非裔文学批评与文化身份话语[J];江汉论坛;2006年09期
2 骆洪;;“双重意识”问题与美国黑人的身份建构[J];学术探索;2009年04期
3 赵文薇;加拿大英语文学:从无属性意识走向民族性重铸[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尹璐;;从《河湾》看奈保尔文化身份的矛盾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8期
5 刘艳梅;武丹丹;崔玉娥;;自塑形象创造与文化身份认同[J];语文学刊;2007年21期
6 许瑶;;论赵树理的文化身份和文化立场及其对创作的影响[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张蓬;;“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对“当代中国哲学”何以作为问题的思考[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姚争;;新东方主义下的泰国影像分析[J];电影文学;2010年09期
9 王佳英;;交际文化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J];绥化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10 张生;张英进;千野拓政;陈季冰;汤惟杰;张念;张屏瑾;祝宇红;韩潮;张尧均;;上海文化身份的建立、回归与重构[J];上海文学;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伯林;;文化身份与名将叙事[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马驰;;文化身份与保护文化多样性——从怒江开发的讨论说起[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吴冬;;通往“第三空间”的身份之旅——在后殖民语境下解读《上海孤儿》[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沈梦岑;;中国元素与场所精神的“博弈”——从苏州城市公共设施到苏州博物馆到拙政园[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5 王世静;;外语学习中的文化输入和文化冲突——关于“文化型语言课程”的思考与讨论[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朱z
本文编号:28006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800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