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康拉德早期小说中马来形象的建构

发布时间:2020-08-23 11:38
【摘要】:本文考察了康拉德的两部早期小说《阿尔迈耶的痴愚》与《海隅逐客》,并侧重探讨了康拉德笔下马来人物形象的建构。根据里蒙-凯南的人物刻画理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是一种建构,它是读者根据散布于文本中的种种标志拼凑或重构起来的。这些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标志分为两类:直接解说(即小说叙述者和其他人物对马来人物的评价)和间接表现(即马来人物自身的言语与行为等)。本文拟从这两方面入手来探讨马来人物形象在康拉德小说中的建构,并由此观照作家本人的文化视野和立场。 除了引言和结束语之外,本文分为四章。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起、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的切入角度与研究目标。第一章致力于研究东西方不同视野中的马来人物形象,表明欧洲白人和马来人自己对巴巴拉蚩及其同伙有绝然不同的界定。在欧洲白人的视野中,巴巴拉蚩及其同伙是“满船的海盗”,而在马来人自己的眼中,他们是“聪明勇敢的人”。第二章集中研究马来人、尤其是巴巴拉蚩的行为。以巴巴拉蚩为代表的马来“海盗”与欧洲士兵的交火是他们反抗欧洲白人入侵的起点。他们意识到敌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采取迂回的方式,策划了一个阴谋,成功而机智地把欧洲自人赶出了森巴,由此颠覆了白人优越的神话。第三章主要探讨马来人物的话语。康拉德赋予了笔下的马来人物话语权利,而他们话语所表述的内容与表述的方式都折射出了言说者的形象。他们不再是“失语”的“他者”,而是富于反叛精神的战略家。基于前面讨论的诸种人物性格标志,第四章以巴巴拉蚩为例,指出康拉德笔下的马来人物形象充满了矛盾,这种人物形象的矛盾性反映了康拉德本人意识形态立场的不确定性。最后是论文的结束语部分,通过简要地总结本文的观点回答了引言中提出的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5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明业;;身份的困惑——康拉德小说《吉姆爷》解读[J];唐山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杨文;;浅议康拉德小说中的神秘人物——马洛[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7期

3 杨欣欣;杜明业;;论小说中的地理空间建构[J];社会科学家;2011年06期

4 刘少杰;;剖析约瑟夫·康拉德的独特创作风格[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7期

5 刘军艳;蒋晶;;论《诺斯特罗莫》中的道德内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6 李强;;海子与康拉德悲情意象的建构[J];文学教育(下);2011年06期

7 张富强;曾竹青;;《黑暗的心》——探寻自我之旅[J];成才之路;2011年18期

8 王婷婷;;康拉德与帝国主义:以《台风》为个案[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4期

9 李昂;;《诺斯特罗莫》的意义[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13期

10 赵晓颖;;《吉姆爷》中的二重性及其根源探析[J];海外英语;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倩;;谈康拉德小说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选择[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2 贾振勇;;创伤体验与茅盾早期小说——兼谈中学语文教材、高校文学史教材对茅盾作品的选择与阐释[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肖伟胜;;作为生命救赎形式的自叙传小说——论郭沫若早期小说[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4 卢娟华;;悠悠寸草心——论胡辛创作的故园情结[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5 张毓茂;;论郭沫若小说的时代特征[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6 易敬松;伍忠良;;双船地震方法技术难点简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晓冬;;以《巴山夜雨》看张恨水抗战小说的空间营造[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8 于建华;;文明和人性的挽歌——《黑暗的中心》和《吉姆爷》主题谈[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9 汪华;;一本以郭沫若研究为重点的现代文学论文集[A];“郭沫若在日本”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1988年

10 王松林;;小说“非个性化”叙述背后的道德关怀[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宁一中;康拉德与剑桥大学[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江文兵;希尔顿Doubletree首入北京[N];北京商报;2007年

3 吴哲邋张启;波兰团秀美食 领事力推“必高思”[N];南方日报;2008年

4 岳志勇 王文阁;康拉德·魏德曼——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友好使者[N];陕西日报;2002年

5 潘小松;童年的约瑟夫·康拉德[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吴晓梅;环保要以客人为本[N];中国旅游报;2010年

7 孙喜庭 实习生 侯颖 本报记者 李兵;德国老专家情系中国企业[N];锦州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王夏斐;文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二)[N];杭州日报;2008年

9 刘钢;世界贩卖人口犯罪活动日渐猖獗[N];中国社会报;2008年

10 陈侗;海洋中的文学[N];文汇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美萍;康拉德与浪漫主义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文军;自我、他者、世界[D];山东大学;2011年

3 庞伟奇;直面虚无的灵魂救赎[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胡强;“焦虑时代”中的“道德现实主义”[D];浙江大学;2006年

5 王松林;康拉德小说伦理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岳峰;二十世纪英国小说中的非洲形象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7 陈广兴;康拉德小说情节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8 符传丰;老舍短篇小说论[D];复旦大学;2007年

9 罗杰鹦;英国小说中的视觉召唤[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10 高兰;利维斯与英国小说传统的重估[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兰;康拉德早期小说中马来形象的建构[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鹏;康拉德小说双希文化冲突的表现及原因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田红;论康拉德海洋小说中的生态观与生命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陈凤婷;王统照早期小说的叙事艺术[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5 高玉启;论王统照早期小说的现代性[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顾琰菲;康拉德《密探》中的狂欢世界探微[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7 杨露yN;疏离与责任:康拉德精神之核[D];苏州大学;2003年

8 刘旭彩;康拉德—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之间[D];吉林大学;2004年

9 夏雅仙;他者的世界——康拉德作品中的女性[D];浙江大学;2004年

10 洪永娟;[D];浙江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014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8014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e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