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对马洛剧作《浮士德博士悲剧》的拉康研究
【学位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I561.074
【文章目录】:
Acknowledgments
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Desire: a Lacanian Study of the Play
A. Desire: seeking self-identity
1. The subject facing desire
2. Questing for the selfhood
B. Taking actions according to desire
1. Abandonment of the banal scholasticism
2. Overindulgence to necromancy
Chapter Two Desire: Focus of Tragedy
A.Tragedy and Desire
1. Subverting the hierarchy of the stable system
2. Construction of ideal model according to desire
B. Individual desire and public idea
1. The evocation of misery by individual desire
2. Conventional morality and individual desire
3. Limitations of the ideal
Chapter Three Desire: Final Fulfillment
A. The summit of desire—death
1. Embracing the impossible consummation
2. The eternal expression and regeneration of desire—death
B. New angle towards desire—undermining the divine law
C. Faustus’death—indomitable sublime beauty
Conclusion
Notes
Bibliography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詹全旺;心与物的对抗,灵与肉的冲突——评精神悲剧《欲望号街车》[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2 刘彦顺;妙玉新论——对妙玉的精神分析解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3 丁学松;;想象——一种审美现代性[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4 陈文忠;;文学史体系的三元结构与多维形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方昌时;;悲剧的深广与朴素而独特的叙事——重读世纪末奇书《日光流连》[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6 唐俊红李飞鹏;;《道连·葛雷画像》中的畸形人物——用人格结构理论解析道连·葛雷[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7 黄然;;从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看女性意识的觉醒[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8 苗枝文;;通向人类自我的桥梁——情感的批判——读康德《判断力批判》[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9 周海燕;;幻美的补偿[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10 孔力媛;;解读生存者悲剧的精神状态——读毕飞宇《青衣》[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祖健;;生态价值异化影响下的城市形态[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冯维波;;浅谈城市游憩空间整合的文化机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陈晓芳;;浅论《基坑》主人公的生存困境及其悲剧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戈华清;许颖;;以科技失灵为背景环境危机的法律选择[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聂危谷;;论中国画人文精神之得失[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7 姜云飞;;“人”的概念:来自女性主义的新解[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8 施炎平;;比较视野内的中国人文哲学——关于儒学与易学互动发展的思考[A];《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上海文庙第二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赵友芬;;论高校图书馆人本主义理念的建构方式[A];现代图书馆的人本主义思考与实践——2002江浙沪晋图书馆中青年论坛论文集[C];2002年
10 陈雪虎;;人文之维及其当代面对——文论美学三十年回望[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淑敏;翻译的历史观—《独立宣言》中译本的历时共时比较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毕宙嫔;“诗性智者”[D];苏州大学;2010年
4 苏彦新;近代西欧大陆私法的历史基础[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7 钟希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莉莎;王尔德人文主义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欣跃;新时代的电视媒体影响力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张萌;亨利·詹姆斯的国际主题在《黛西·米勒》中的表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砚;感性与理性之浮沉[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吴春茜;人性的守候[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徐杰;尤金·奥尼尔的精神生态意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何允;高校校园人文景观营造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9 吕惠;秦文君少年小说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王丽华;论施莱尔马赫宗教思想的浪漫性[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339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833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