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7 11:44
   拉康的学说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所关注,成为二十世纪末期不止一种理论流派的源流和支柱。美国学者认为拉康是弗洛伊德之后最有影响和褒贬不一的精神分析学者。苏联学者也承认,拉康在现代心理分析者行列中大概是最有独创性的人物了”。西方学者中不少人认为,拉康对于当代心理学、医学、哲学、美学、文学理论、艺术、社会政治思想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是当代知识界少见的人物,是堪与弗洛伊德、尼采比肩而立的思想巨人。拉康理论是联结现代和后现代的中间链条,是理解弗洛伊德、荣格、德里达等人的重要理论前提和参照,是解读女权主义、解构主义等的理论方法。 通过对精神分析理论起源梦的分析,以及弗洛伊德、荣格、黑格尔和索绪尔理论的梳理和他们对拉康理论的影响研究,阐明拉康理论丰富的源流。解读拉康精神分析学的重点概念,以文学理论与作品解读为切入点和视角,注重拉康学说的文化心理及对文学的影响,继而涉及其对人性的观照,以及对20世纪人的困境的解决。20世纪是西方大跨步发展的时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同时,我们看到,资本主义垄断时期各种矛盾尖锐,使得传统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思维定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解体。特别是到了20世纪初,社会高度发展的结果是人被物化,人的异化现象日趋严重,在心灵深处切实感到了人是非人的悲哀。人的内在情感被现实中的物的关系所取代,人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变成了孤独冷漠、荒芜无序的天地。20世纪西方人面临的境遇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尴尬。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尴尬,人与社会之间的尴尬,人与人之间的尴尬。而拉康关于滑动的能指的论述,关于爱伦·坡的小说《失窃的信》的解读,正是关于这种人所面临的尴尬的最好描述。研究拉康能为我们解读20世纪乃至新世纪西方文学作品、文学理论和各种理论思潮提供方法和依据。
【学位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I106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导言
第一部分 梦与语言
    第一节 发端与分歧
        一、 梦:精神分析的发端
        二、 荣格与弗洛伊德
            1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主要理论
            2 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分歧
            3 荣格与弗洛伊德决裂的精神分析
    第二节 精神与结构
        一、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二、 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第二部分 回归与再造
    第一节 无意识理论核心--语言结构--思维模式
        一、 无意识具有语言的结构
        二、 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
    第二节 主体的生成--异化--人的困境
        一、 镜像阶段
        二、 俄狄浦斯情结
            1 母--婴二元关系阶段
            2 父--母--子的三元关系阶段
            3 父子二元关系阶段
        三、 主体三层结构
            1 想象界
            2 象征界
            3 现实界
        四、 欲望
            1 需要-欲望-需求
            2 欲望是他者的欲望
            3 欲望即换喻
    第三节 对话与争论
        一、 霍兰德对拉康无意识主体理论的批评
        二、 霍兰德对拉康无意识语言结构的批评
    第四节 创新与发展
        一、 拉康理论的现实性
        二、 拉康理论的实践性
        三、 拉康理论的定位性
第三部分 心理与文学
    第一节 拉康的后现代心理
    第二节 拉康的精神分析与文学
        一、 文本分析《窃信案》
        二、 拉康式阅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淑茹;论《呼啸山庄》的人物模式[J];鄂州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2 罗之勇;后现代思潮对传统学习理论的影响[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3 贾福生;《1984》的聚焦分析:自我的追寻与破灭[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方汉文,马天丽;后女性主义与拉康后精神分析理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卢永欣;齐泽克的意识形态幻象理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崔凌云;《名利场》:欲望主体的形成与幻灭[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9期

7 张淑娅;;我爱你,与谁有关?——女性视角下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J];名作欣赏;2006年10期

8 王国芳;克莱因对象关系理论的研究现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张一兵;从自恋到畸镜之恋——拉康镜像理论解读[J];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10 周小仪;社会历史视野中的文学批评——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轨迹[J];国外文学;200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杨丽娟;原型理论与后现代语境下文学的文化批评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尹立;精神分析与佛学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3 张浩;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精神分析话语剖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4 王永豪;无言的逍遥[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宋林生;现代性与民族性:话剧“民族形式”讨论的再讨论[D];上海戏剧学院;2007年

6 万书辉;文化文本的互文性书写:齐泽克对拉康理论的解释[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冬英;人性的归魅[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玫;论黄建新的城市电影[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3 卢永欣;穿透意识形态幻象[D];湘潭大学;2004年

4 黄庆;虚无“镜像”中的“他者”[D];四川大学;2004年

5 李霞;移置和凝缩机制在诸种无意识形式中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王剑;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镜子[D];四川大学;2005年

7 蔡峻岭;反面乌托邦文学的意蕴及其价值[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8 张璐;表演的结果呈现[D];重庆大学;2006年

9 赵旻;从想象母亲到象征母亲[D];四川大学;2006年

10 高远;后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意识形态问题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584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8584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4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